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5 构建物理情景,再现习题实验 学物理要做习题。一个好的习题,尤其是历年经典的高考试题,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人们根据实践或实验编制出来的。学生解错习题,或者解不了习题,除了物理概念不清晰、物理规律理解不深和缺乏解题方法外,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无法构建真实的物理图景,缺乏实物的支撑,建立不起清晰的物理过程有关。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习题所依托的物理情景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动脑动手,观察思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做好习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性思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解题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解题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又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基本、常规”的解法所束缚,教师要注重在例题、习题的思考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辟新思路.这样以练习为载体、解题为手段、创新为目标的解题教学.定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以“九义”教材中的例、习题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们反映物理难学,尤其是解题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和物体简化成理想的模型,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理学的理想模型,并对中学物理的常见模型进行分类,其次是浅谈如何使学生学会灵活构建物理模型,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对物理模型的运用,建模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力学题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其物理学习兴趣和提高其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解题分析、逆向分析、思维的独创性、一题多解及一题多变等几个方面,力图说明在数学解题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恒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程度的标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涉及面广,主要从知识的形成、掌握和习题的角度来谈谈.  相似文献   

7.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它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利用这种逆向思维解题,是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加以思考,执果索因.利用逆向思维解题,常能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变死为活,使解题迅速而又准确.既有利于强化逆向思维训练,防止学生理解僵化,方法刻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又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答物理习题的能力.1.用逆向思维法求解力学题例1:将某种材料的长方体锯成A,B,C三个物体,然后再对拼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1所示,且m_C=2m_A=2m_A=2m_B=2千克,用8牛顿的力F从正面推C,使得A,B,C组成的长方体保持矩形的整体沿力的方向平动,试求运动中B与C间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分析与解:本题若按常规解法,把B与C间的弹力和静摩擦力分开来考虑,结果在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上花费不少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想一想,发现求出B与C间的弹力和静摩擦力的合力,即B,C间作用力是容易求的,然后再正交分解求摩擦力也就方便了.选A,B,C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_1=(m_A+m_B+m_C)a,解得a=2米/秒~2,对B物体而言,只有C对B的作用力产生加速度,因此,得F_(CB)=m_Ba=4牛顿,沿F_1原有方向.由正交分解法得,运动中B,C间静摩  相似文献   

8.
解答力学问题一般运用三种观点;力学观点,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可学生在实际解题中仍然有很多困难,难在何处?研究对象多,过程复杂。多个研究对象和多个物理过程,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若能巧妙运用整体思维的方法,将问题涉及的若干物体,或事物变化的若干过程当成一个整体研究,解题时就可快捷简便,突出对物理现象的本质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一、多个物体对象例1有一个直角支架水平放置,表面粗糙,上套有小环,上套有小环,两环质量均为,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现将环向…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解题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中的物理应用以解答物理习题为主,解题是巩固、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常常需要教师点拨思维,产生"顿悟"。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一年级的力学教学与练习中,一般都会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吊挂在气球上,当气球带着物体匀加速(或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但因为物体在离开气球的瞬间,有一个向上的即时速度,所以物体不是马上下落,而是作惯性上抛运动.学生学习与领会这一惯性上抛运动的物理过程时,总觉得很抽象,缺乏感性知识,不易接受.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我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中的解题条件主要有临界条件、隐含条件和理想化条件等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 ,谈谈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临界条件 ,提高解题能力的问题 .临界条件是在临界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当一个物体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化到另一种运动形式 ,或从一种运动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运动状态时 ,就一定存在两种运动形式或两种运动状态的分界点 ,这是一个起着承前启后的特殊状态 .此时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状态的性质和特点 ,可谓是亦此亦彼 .从哲学上讲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而临界状态正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 .在物…  相似文献   

12.
张淑琴 《阅读》2014,(20):38-40
<正>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能通过讨论、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有成效。但是,许多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紧或是自身理念等原因,往往只重视解题过程的教学,而忽略解题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长此以往,必导致学生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的途径有:做好演示实验;把身边的事物、现象与物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的途径有:抓好学生实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重视习题中的实验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途径有: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在练习中对学生经常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浮力》一节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通过归纳分析建立浮力的概念;接着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是否受浮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通过探究认识到影响浮力大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学生快速而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知识,除了课堂讲解和完成一些必要的随堂实验外,还应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具有特殊与一般相统一的典型的物理习题,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并能达到点、线、面贯通的能力,这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准确地解答习题的前提是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因而,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仅重视某一类型习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却忽视习…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有一些题目 ,需要通过试验寻找隐藏的条件来解答。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 ,学生解答这类题非常吃力。作为教师 ,应当进行巧妙的引导 ,为他们架座桥梁 ,使其渡过难关。初中物理《力》一章中 ,有一出错率极高的习题 :如图 1所示 ,弹簧秤重力不计 ,滑轮光滑 ,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弹簧秤的读数是牛。图 1错误答案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读数为 12牛 ,另一种是 0牛。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错误答案呢 ?前一种错误主要是学生没有透彻理解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认为每边都有 6牛的力拉弹簧秤 ,这样 ,弹簧伸长的长度刚好为只有一个力时的两倍 ,故读数…  相似文献   

17.
“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由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较复杂.且不易演示.故以往在教学及复习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图、“演示”、分析。学生较难理解。更不易弄清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各物体的运动情况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情境,弄清物理过程,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18.
阐述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教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非逻辑思维解某些数学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学物理周期性试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这类试题.首先,判断试题中是否包涵了周期性这一思想,然后,探求这一周期性物理问题有无某种数列规律,最后,用数学中数列知识对周期性问题进行分类解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提出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同时 ,对物理习题的编制和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应面向科学、技术和社会 ,注重与现代科技同步 ,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