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十年间山东省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建议加强高职院校师资规模和质量建设;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四方联动,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调整高职院校区域分布和专业划分。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主要投资形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结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本 文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东 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教育人力资本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研究证实,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引起教育 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同,经济发展越快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 越大。基于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 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2017年省际数据,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发现:2000—2017年间,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其中,陕西、甘肃和宁夏在全国位居前三,但是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个省份的系数不显著,说明这三个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硕士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10):109-119
文章通过对各种不同估算模型的对比,选用演变后的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模型量化测算2004—2019年间我国中部地区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山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85%,居于六省之首;而江西省仅有2.0354%,排名最后,比山西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了约1.91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提出建议:高校应依据地区经济特色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省际、校际间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适配度;继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对接产业、企业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等,以此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中部地区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分析远程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多是案例研究。本研究基于1997—2016年的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远程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缺乏。实证结果显示:①整体而言,远程本专科教育对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②远程本专科教育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在中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最小。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我国需要加大远程高等教育投入,尤其需要继续加大对中部远程教育的投入,并且注重提高西部地区远程高等教育区域的分布均衡。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为了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课题组以河南为例,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的直接作用,包括教育产出(劳动力或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领先各级教育发展;河南省教育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职业教育的作用遥遥领先;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资本推动型的增长,就业人员的贡献率在4%左右,而职业教育支出的贡献达到了8%左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全国水平为基准,计量分析投资、就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因素在推动京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比较上海和北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发现(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的贡献;(2)上海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北京经济增长则更多体现为固定资产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少有关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利用我国2003-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宏观明瑟收入模型(Macro-Mincer wage equation)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整体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对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实证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对于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对于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够匹配,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研究领域,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方面,忽略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修正了的Solow模型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和上海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地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在中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变化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变化的因素之一:地区劳动力流动越活跃,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互动关系,教育投资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密切相关;教育投资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各主管部门要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大投入,要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投资的社会渠道.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算法,计算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05到2010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1.60%;贡献率最高的西藏达到了6.25%,贡献率最低的青海只有0.10%;就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8%,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大约都在1%,而西部地区是1.43%。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贡献,而且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途径实现对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应用模型测算江苏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表明:江苏省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已有研究在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如何测量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的二元经济,四十多年的发展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解释,探讨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蔡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寻找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尝试提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框架。一方面通过分阶段分产业分部门进行增长要素分析,基于作用机制分别测算教育提升生产过程劳动力质量的贡献,提升整个社会人力资本与知识水平的外部作用,提升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以及在资本积累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借鉴舒尔茨的投资收益法,在分产业分部门的教育投资收益法基础上,通过加权的方式,计算各阶段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选择的教育指标能否实质性地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特征也是测算贡献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本指标的选择应该反映市场上不同时期对不同能力与技能的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丹尼森的教育经济学方法,通过从业劳动力教育程度的对比,剖析了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职业教育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教育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5-2011年的有关数据,对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及其分产业构成增长对贵州经济增长以及其各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数量测度,结果表明:从发展趋势看,非公有制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显著,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对西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西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发展水平以及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专门人才,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学术界已进行不少定性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定量方式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做了研究,但针对具体地区的实证分析较少。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运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1990年至2006年河南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本和一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以及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计量分析结果与其它均不同,表明河南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改善教育现状,从而迅速改善并提高河南省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层次,从而大大增强从业人员中人力资本总存量,是保持河南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了我国1997-2012年30个省份的教育投资公平程度。建立合适的Panel Data进行实证研究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递减;各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低;目前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较好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义  任君庆  雷志安 《职教论坛》2018,(3):66-73,80
通过对2010-2016年各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高原期",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B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相对"稳健"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平滑期",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强;C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均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上升期",但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弱。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讲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不是教育效率和教育收益率,而是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计量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生产函数法。考虑资料可得性与技术的可行性原则,本文采用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对湖南省1982—1990年、1990—2000年两个期间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并做出简要分析。一、湖南省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计量1.劳动简化法及其运用劳动简化法是在考虑教育对劳动力质量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某种简化系数,使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