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电视新闻凭借着其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受众收视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给电视新闻带来了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的关注,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改革出更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产生要晚于报刊新闻,由于新闻行业的特质,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一样,具有权威性,它保障受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的知情权。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一样,逐渐走下神坛。大众化意识形态影响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倾向开始消解电视新闻的权威性。面对新世纪的传播规律,电视新闻在挽留受众的同时,同样需要警惕泛娱乐化,保存新闻的独立性。一、电视新闻权威性的消解当今电视新闻的权威性正在消解。面对着众多新生媒介的竞争,电视新闻不得不迎合大众审美趣味,为生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报道从传统的口语播报到节目形态的创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竞争使得电视新闻报道陷入困境。电视新闻报道要改变传统的严肃、单一的模式,要融入个性化、灵活的表达方式,以亲民的语态、围绕"受众中心"理念,来强调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基于此,树立电视新闻报道的突围意识,从问题成因分析中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需求由守望型转向窥视型,电视新闻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风格化、戏剧化、娱乐化、多元化,媒介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地变革。受众理念的变革受众消费新闻的倾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和态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守望"的需要转向"窥视"的需要。在对新闻的要求上,受众关注的不仅是事件,而且是事件中的人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东南传播》2010,(5):155-15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新闻竞争加剧,特别是电视新闻的竞争。这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求电视新闻必须要进行创新,否则不仅会失去大批的受众,而且难以承担宣传作用。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实力,获得更广大的受众。而电视新闻的创新的重担势必压在电视新闻编辑的肩上。本文将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已经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新闻是什么?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变动了的或变动着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新闻通过不同的载体(媒介)传播,最终被我们(受众)所接受。电视是一种信息载体。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大多数人观看的是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就是凭借电视媒介传播的新闻。而在这些电视新闻节目当中,"电视消息新闻"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7.
梁颖 《新闻爱好者》2008,(8):108-108
电视新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一贯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姿态,它开始试着俯下身来,亲近观众: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受众的生活,主持人也都变得和蔼可亲,像邻居或好友一样,开始以拉家常的形式“播”新闻了。新式电视新闻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即新闻娱乐化,将新闻信息与娱乐相结合,在现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挽回了不少受众的目光。  相似文献   

8.
邓世亮 《视听》2016,(7):146-147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媒介。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会通过自己的播音,把新闻信息准确、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从而提升观众的收看兴趣。电视新闻播音员是沟通媒介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播音员依据稿件内涵,把控情感温度,掌握电视新闻播音的技巧,用有温度的声音播报电视新闻,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把电视新闻节目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刘勇 《青年记者》2004,(11):45-45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基于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进行互动,却被许多媒体所忽略,事实上,这些“细节”往往彰显了传媒的品格。前些日子,央视四套在报道俄罗  相似文献   

10.
郑文华 《视听界》2002,(4):28-29
电视具有视听双通道优势,在播报新闻、传递信息时,能以其“视听一体”的再现性、逼真性和接近性吸引受众。电视新闻类栏目,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媒介优势,就能制作出独具魅力的优秀节目,以充分满足受众“视”与“听”的信息欲求。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发掘视听资源的状况如何呢?笔者比较了香港凤凰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语境下,视频信息不断被强化和丰富,受众文本诉求发生改变,对电视新闻提出深度化的渴求,对电视新闻节目创新提出新要求,电视新闻媒体在"抢眼球"基础上,更应"抢大脑",而直通现场的新闻直播、坚持对主流新闻内容的关注、兼具智慧与趣味的新闻表达、以平视的新闻视角构建公众话语空间等方式是可实现电视新闻不仅"抢眼球"更能"抢大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下,创新已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的共识,其紧迫性也促使各级媒体的各种创新行动不断涌现.电视新闻如何创新?许多电视新闻从业者尤其是领导者,往往把创新局限在形式上,殚精竭虑于如何改进节目形态、如何调整节目定位、如何改进节目包装、如何改进播报方式、如何引进新的播音员等.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些仅仅是花架子,不是真功夫,只能取悦于一时一地一批人,效果必然是短期的.受众需要的,归根结底是新闻、是信息.只要你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要求,能让受众从你的而不是别人的新闻里了解信息,即使你的播报形式再落后、播音员再不漂亮,受众也不会计较.  相似文献   

14.
费程 《新闻世界》2013,(10):76-77
新闻节目办得好坏,决定着电台、电视台的视听率和舆论作用以及媒体的发展前景。媒介间的竞争主要是新闻信息领域的竞争,新闻节目是竞争的“主战场”。对于电视台来说,它的新闻节目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满足受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决定其未来是否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借鉴前人对电视新闻理论的研究,着重探讨电视新闻的个性、共性规律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类型、报道方式、报道要求。  相似文献   

15.
传者成为电视新闻文本的一个因素 一般来说,受众接收新闻不会过多考虑传者因素,例如我们在阅读报纸新闻时不会去关注采写新闻的记者,听广播新闻时也同样记不住记者的名字.但是电视新闻的受众则有可能对传者因素引起特别关注,例如出镜记者或新闻主播在电视新闻中的表现,往往会引起受众的不同感受.在这里,传者已经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并进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辉 《记者摇篮》2004,(4):25-26
DV.即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DV作为媒介与受众、与市场直接沟通的平台,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方面紧紧相连。开发DV资源在电视新闻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的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定义出现改变,不再单纯的指新闻传播领域,而是逐渐面向大众,成为了信息社会发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传播受众群体发生转变,增加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调整行业标准,健全产业结构、新闻渠道多样化,朝着传播力度强大化、科技发展迅速化、传播途径复杂化三个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突发性事件新闻已逐渐成为受众最为集中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要想在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多媒介竞争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必须发挥特色,这就对采访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李田  刘立成 《新闻前哨》2005,(10):58-58
由于媒介竞争的激烈,电视新闻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争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成为电视新闻人追求的目标。这一方面成为电视新闻人改进报道手段,提高新闻质量,为大众提供高质量信息含量丰富的电视新闻的重要动力。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往往使电视新闻出现一些偏差和误区。概括而言,电视新闻走入了三大误区,即新闻庸俗化、新闻媚俗化和新闻堕落化。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画面、字幕、音响、同期声、解说等众多独特的媒介特性,可以给受众鲜明可感的事实视觉冲击力。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策划,必须在新闻节目个性、选题、技巧等策划上具有创意,将受众带入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思考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