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解读2005年第一期《陕西教育》.我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那大气而典雅的艺术装桢.新颖而美观的版面设计.使我爱不释手: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更令我耳目一新。读之思之.如饮醇醴.余香满口。”这是宝鸡市的黎军老师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当然.这不是一封表扬信,黎老师在信中接着说.“有些作者由于行文不够严谨.在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出现了不少较明显的语病”,  相似文献   

2.
看了《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11期《读编桥》栏目里廉飞飞老师与编的交流章之后.我除了赞赏廉老师在“努力进行教育科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方面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外.还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刚刚参加工作,跟廉老师一样.也常常写点东西往外寄。可惜的是,廉老师还“有多篇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相似文献   

3.
读了“老师,快跑!”这一案例,撇开何谓“差生”这一话题.我觉得其中凸显出的教师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5.
胡焕臣 《山东教育》2010,(12):60-60
我经常读《山东教育》,看到其他老师发表的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我常想:“如果我能代表费县小学教师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一篇论文该多光荣啊!”我尝试着写了三篇教育故事,三篇教学论文,满怀希望投往编辑部,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佳音。丈夫说:“你快四十了,一个普通小学教师还想发表论文.别再痴心妄想了。以后你还是好好教你的课吧!”我深知《山东教育》看重的是质量,可望而不可即,是我高攀了。  相似文献   

6.
要教育孩子.首要的是了解他们。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并阅读“80后”作品.觉得这群孩子的书写与其说是“青春的躁动”.是肆意的宣泄情绪.不如说是他们青春的搏击、对存在的追问,是一代人生命的疼感。显示出许多生冷怪酷。比如,我刚刚读了王小立《任凭这空虚沸腾》等几部最新的“80后”作品.这些作品拥有敏感纤细的文笔,  相似文献   

7.
陈志弘 《班主任》2010,(9):13-13
第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如获至宝。于是,亦步亦趋地学习李老师的“招数”,我的工作小有成绩:所带班级基本做到纪律严明,成绩优秀,学生听话,家长满意,领导放心……这一切让我以为有了“爱心”班主任工作便会一帆风顺。然而,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爱心教育”。  相似文献   

8.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我想任何一位老师,不怕不会“教”,就怕不学他人好的教法。这篇文章中学一点,另一篇文章中再学一点,一点一点地不断积累.好的教法在不断增多,何愁教学水平不提高呢?近日有位好学上进的老师问我:“李老师,您喜欢读哪一种教育杂志啊?”  相似文献   

9.
周婷 《江苏教育》2007,(18):26-27
读方海莲老师《透视语文教学中的“伪思考”》一文(《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7.6)也引发了我的思索: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避免“伪思考”,追求教学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10.
3月14日上午,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就“教育公平”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周济部长在回答记者关于师范生服务期限的问题时说,教师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愿意来当老师的人.我想他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如果你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连十年都不想当,那就不要读这个师范生了,我们可以读别的。  相似文献   

11.
不要漏掉学生的名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了好几年的老师,我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点名时碰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一位“前辈”曾向我面授机宜:先故意把他们的名字漏过去,等被漏掉的学生站起来问时,就故意说:“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怎么会没看到?”如此这般,既巧妙地知道了学生的名字,又避免了在学生面前露怯。这个方法,几乎已成了教师们的“真实谎言”,可能很多教师都知道并沿用。但不久前我却读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新学期开学,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个音,又怕读错…  相似文献   

12.
陈杰 《江苏教育》2007,(21):57-59
一、振翮始觉天地宽 说实话,读师范做老师非我所愿。我觉得做老师太平凡也太清苦。但上大学时我偏录取在“同意调配”志愿,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命运的船只能在教育的港湾出发,既然这样那就出发吧。  相似文献   

13.
从懂事至今,“三字经”从没在脑子里消失过。小时候,听老师读;做了老师,给学生读;做了母亲,给儿子读。 “三字经”的精髓,“三字经”的教育真义,就在这样听、读的过程中慢慢吸纳。做了班主任,日复一日地积累经验,思考成败得失,也有了自己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14.
读了《“老师,快跑!”》这个案例岳,我在想,在当下教育情境中还有必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吗?因为.我觉得这个案例无非就是说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学生。而这样的认识,早已在教育学、心理学上达成了共职,也早就在教育实践中有了无数的范例,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这个案例中听描述的事实,却依然在现实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任松 《今日教育》2012,(6):57-57
外甥今年13岁.在我们学校读初中。虽说我也是学校的老师.可我真的感觉教育他也是束手无策。上学期因为不想做作业.他几次都逃学,大哥大姐没有办法.强行把他拉到学校来。可是拉来也没用啊.他就坐在我家里不去教室。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17.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理科生,我非常喜欢读文学书,甚至占用课堂时间去阅读。老师说我读的这些书是“闲书”,同学们对我读文学书也不理解,觉得我是个“另类”。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一直信奉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曾一直认为学生需要老师的赞美.如鱼儿需要水.哪怕那些赞美是老生常谈.自认为教师的表扬越多,学生就越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表扬成了我最热衷的调空课堂、管理班级的“法宝”。可是不久前的那件事.让我感到很震撼,使我对平日惯用的赏识教育进行了更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使我想到,不读书的老师也是没有希望的老师。现在的知识更新实在是太快了,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涌来,如果没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善于捕捉新的信息,那么我们的知识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仅仅依靠我们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又如何能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怀揣教育理想,想成为一位名师的老师更应该感受到新知识带来的压力。要想解决这种压力,使自己轻松应对,就要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你专业化成长的平台。那么老师都要读哪些书呢?是不是单纯的把目光局限在教育类书籍呢?我想不是的,要读书就要涉猎多方面的书籍,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读书的种类要多,但作为教师首先要读专业的书籍。要多读一些教育名著,如读一读有关名师教法的书,像读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研究》、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研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有尝试教学等,这些教法书籍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如果老师能够掌握它的精髓,那么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读专著之外,还要多读一些教育方面的杂志,如《人民教育》,这是一本思想性很强的杂志,这里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教育动态,这里有最新教法和最新的理念,所以当老师必须读人民教育。只要你认真读了,你的思想就会很开阔,对教育问题就会认识的更透彻。还可以读一读教育人物传记,比如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刘彭之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些可以让你了解教育名家成长的经历,也可以教给你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方法。读了这些人物传记可以让你浑身充满力量,自觉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主动的发展自己,向名师?  相似文献   

20.
山不碍路     
小时经历的事,往往终生难忘小时受的教育,往往终生受益。读小学时,班主任李克用老师,常常用“山不碍路,路自通山”这句话教育同学们。小学五年级时,因家庭变故,我不得不含泪退学。李老师也很难过,他特地买了一个精致的小日记本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