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太学里的一个教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姓甄名  相似文献   

2.
我国封建王朝的国子监所隶属的“国子学”,就是一种大學。《礼記》載“国有学”,可知这种性质的學校在周朝就已經有了。汉武帝时,在京师长安設立太学、立五經博士,置北子員。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东汉光武帝,于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再度兴办太学,其規模之大,人才之多,是空前的。《班固·东都賦》記述:“四海之內,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再以太学宫  相似文献   

3.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其后,历经营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东汉时,太学里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  相似文献   

4.
挑肥拣瘦     
《家教世界》2011,(4):50-50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都城洛阳建立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5.
西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统治,采用董仲舒"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成立了太学,作为中央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京都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相当可观.太学的教官称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以专习的一经对弟子进行教授.原来《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每经只有一家之说,后辗转传授,各有增改,发展到五经十四家.于是至西汉末年太学里的博士也增加到了14人.博士皆由征拜或  相似文献   

6.
东晋太学建于司马睿称帝的前一年(317),国学立于咸康三年(337)。国学在永和八年(352)遭到罢废后,又于太元九年(384)复建。东晋太学博士之制经历了从五博士制到九博士制,再到十一博士制、十六博士制的发展过程。太学、国子博士的选任虽以明经为首要标准,但仍是政治场域的人事安排。东晋前中期,博士被朝廷视作政治资源用以巩固地方统治。朝廷以博士征召的方式笼络地位边缘的会稽士族。与琅邪王氏争夺江州的颍川庾氏,则以荐举江州人物来争取民心。淝水之战后,博士的议政权及太学、国学的政治象征性,被孝武帝加以凸显并运用在与门阀的政治博弈中。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太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创设“太学”,来进行思想上的统治,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太学培养了大批的各级官吏,为地主阶级广泛地参加政治开辟了途径。“太学”相当于直属中央的高等学校。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那时候,“博士虽各以经授徒,而无考察试用之法”,还没有一个学校的规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依丞相公孙弘等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博士弟子”  相似文献   

8.
秦汉博士官的设置是文化教育领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事,博士的职责,考试方式及其分类在秦汉数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博士由备咨询的闲职成为专经博识的太学教师,其选任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个皇帝,光武帝第四子,少年聪慧,十岁能通春秋,后从师于桓荣博士且学通尚书。明帝于中元二年(57年)继皇位,永平十八年(75年)秋八月驾崩,在位十九年。汉明帝大器晚成,十九岁才立为皇太子,继帝位时年已三十岁。但明帝所处的时期,正是东汉天下初定,由光武帝刘秀开创的地主政权刚刚稳定的时期,因此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无疑有较大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也起了较大作用,同时对维护阶级矛盾和安  相似文献   

10.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培养和选拔统治人才创立了太学。从史料记载看,太学至少在汉宣帝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太学的教授全由今文经博士担任,所授内容也全是居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大学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志青年,许多出身贫寒的年青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跻身于朝廷的高官显宦之列。太学不仅为朝廷培养、选拔了大批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对两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乃至学术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龙吟:西方谚语云: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现下愈演愈烈的大学扩招和学历泡沫,竟然也"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大学——汉代的太学,也经历了一再扩招、学历泡沫泛滥的过程。其中得失,可以为鉴。规模惊人的"太学城"公元前12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大学——太学,在西汉京城长安创建。太学按儒家经典分门设置教授,通称"博士";太学的学生称  相似文献   

12.
王锷 《文教资料》2001,(3):112-119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唐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隋大业初举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入唐,太宗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累迁国子博士、给事中、国子祭酒,封曲阜县男,是唐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孔颖达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融合汉魏以来南北朝经学家之注解,撰定《五经正义》180卷,即今《十三经注疏》之《五经正义》,又撰有《孝经义疏》等。 《礼记正义》70卷,是孔颖达与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太学博士贾公彦、太学博士柳士宣、魏王东阁祭酒范义■、魏王参军事张权等共撰。贞观十六年(642),又与前…  相似文献   

13.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公元前一二四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五经博士,有弟子五十人。东汉时期,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魏晋以后,又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唐代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唐代学校分为六种: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太学  相似文献   

14.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都于洛阳,在原秦“吕不韦城”的基础上,修建扩展,其规模和繁华程度可与西汉时的长安城相媲美。据考古工作者实地勘测,东汉时的洛阳城,东城垣全长为3862.7米,西城垣全长3881米,北城垣全长2600米,与史书记载相近。当时全城四面,共有十二座城门。城内居住的基本是王室贵族和官僚,而一般居民、手工业者、商人主要住在城外。在洛阳的城北、城东和城南有三处繁华的市场,成为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洛阳城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9年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创设“太学”(亦称“国学”)。顺帝时,太学已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的学生多达3万人。东汉时太学不仅发展很快,而且还对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有很大影响,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都是发生在洛阳的太学里。  相似文献   

15.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读写》2010,(12):141-141
东汉时京城洛阳太学府里,都是饱学之士。一年春节,皇帝特赐每位博士一只羊,让博士们欢度春节。可是一看牵来的羊,大小不一,肥瘦不等,太学府长官为难了,想用抓阄的方法分配。这时,平常少言寡语的博士甄宇说:"不用抓阄,还是一人牵一只吧,我先牵一只。"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着他,他很快牵了一只又瘦又小的羊走了,于是大家也就随便牵一只走了。"恭可释怒、让可息争。"甄宇这一让,就止息了太学府可能的一场争吵。这件事后来传遍了洛阳城,人们称甄宇为"瘦羊博士"。有个叫吕坤的古人评论说:"肯替别人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这个道理并不仅仅是古人明白。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黄老,行休养生息,使得地主政权得以巩固,封建经济得以发展,文化教育逐渐繁荣。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精神统治,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积极推行罢百家、尊儒术、兴太学、举贤良的文教政策,“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兴办了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官立的太学。尊儒产生了太学,太学发展了尊儒。西汉太学以儒学为正宗,以《五经》为国教,培养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培养纲常道德观念和净化社会风气,以利其统治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太学作为地主阶级成熟阶段中兴起的这一历史事物,对此进行探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相似文献   

19.
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央官学设立之初,学生分两种方式入学一种由太常直接选择,称博士弟子员;另一种由郡太守选送,叫“得受业如弟子”者。太学入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开始于王莽主政时期。改革的结果一是使太学生入学人数急剧扩张,二是使官僚贵族子弟可免试进入太学。东汉继承了这一做法,导致博士弟子正员主要由官僚贵族子弟所垄断,而免试入学的放开又使名士推荐入学和“游学”成为太学生入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对东汉中央官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太学滑出皇权控制的轨道,终于引发东汉末年的学潮和“党锢之祸”,二是“游学”风气造成太学生鱼龙混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乡村年味     
我6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留在脑海里的春节,仿佛春夏秋冬是一根椭圆形的网环,从正月初一绕到腊月三十,那链条的接口就是春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