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伐檀》和《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都是流传在魏地的民歌。两首诗不光是产生的地域相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颇多相似之处,堪称姐妹篇。运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这两首诗,既省时,又便于学生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两首诗都揭露了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剥削本质,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内心的愤愤不平,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代表作品。不同的是,《伐檀》仅止于揭露、质问和讽刺,而《硕鼠》则不仅仅表达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不满和怨恨,它还表现了奴隶们…  相似文献   

2.
《伐檀》、《硕鼠》是《诗经·魏风》中的名篇,也是中师、高中教材的传统课文,一般教师大都教过好几遍。但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这两首诗中“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是《诗经》在结构上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伐檀》、《硕鼠》也精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从形式上去探讨它的作用,认为采用这种形式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因为课文后的自学提示也是这样解释的)。因而对这种表达形式往往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至影响了对作品的  相似文献   

3.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蒹葭》不惟在《秦风》中,而且在国风中,是一篇三章形式的民歌体的艺术性发展到最高度的诗。就艺术性来说,只有《魏风·伐檀》堪与之比美。《伐檀》是由舆人之诵发展而成的,它是奴隶直接反抗的呼声,所以它的作意特别显豁(见拙作《舆人之歌—魏风·伐檀》)。至于本篇的作意是从篇文本身看不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实施上就得另想方法。我几经考虑,只有拿《黄鸟》与之比着教,方能把它的作意烘托出来,就是先讲《黄  相似文献   

6.
《伐檀》和《硕鼠》均出自《诗经》国风中的魏风,也就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位于现山西省解县、芮城一带,土地贫瘠、且屡遭相邻大国的侵略和掠夺,在这种背景下,魏国的统治者既不肯克制自己的奢侈生活,又要扩充军备对付外来侵略,于是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没完没了的徭役、兵役就落到魏国劳动人民身上。《伐檀》和《硕鼠》所反映的就是魏国劳动人民因不堪忍受而对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痛恨之情。  相似文献   

7.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中学统编语文教材中,《诗经》选了《伐檀》、《硕鼠》,《楚辞》选了《国殇》。好问的学生看了这几篇教材后,可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三首诗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和谐,押韵合辙,而有的地方却不那么和谐,如《伐檀》的第二章、《硕鼠》的第二章、《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四句等,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点音韵学常识.特别是古音学常识。音韵学中的“古音”,指的是周秦时代的语音;研究周秦时代语音的学问,就叫做“古音学”。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诗经》经其丰富的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的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精选了其中的《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和《七月》六首民歌。  相似文献   

11.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2.
《伐檀》和《硕鼠》这两首诗,无论在背景上,还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异同,现不揣浅陋作一些比较分析。一、背景同《诗经二首》是春秋初期产生于魏国的民歌.当时我国社会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奴隶);奴隶是  相似文献   

13.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特”字历来有多种解释 ,但都不太合理。从音训、方言、史料、气候和文意五方面综合研究 ,“特”字当指“獭” ,并泛指水产动物  相似文献   

14.
《伐檀》诗是《魏风》七篇中的第六篇,由魏地采集而来。据前人考证,魏地最早是在今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东起阳城,西至永济,南枕河,北涉汾的一片地方。黄河由晋、陕边界南流至此东折,成曲尺形。当时魏地的都会在今解州和芮城之间。西周初年,封同姓诸侯至魏。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灭耿、霍、魏,以魏地封毕万为大夫。有人认为《魏风》都是公元前661年以前的诗,是不可信的。就诗的作风和思想发展来看,朱熹((诗经集传》所说:“疑皆为晋而作”是可信的。《伐檀》诗就是春秋中末叶的  相似文献   

15.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183;魏风&;#183;伐檀》中的诗句。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黄河上游人们劳动的场景。那时的黄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的开发,资源与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6.
《魏风·硕鼠》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诗经》中反抗性的诗篇,人们自然会想到《魏风》的《硕鼠》。《毛诗序》云:“《硕鼠》,刺重(佥欠)也。国人刺其君重(佥欠),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后儒虽也时有异说,但有几点则是基本一致的:一、硕鼠即大鼠或叫田鼠;二、此诗旨在反重(佥欠)即反剥削;三、此诗是以硕鼠喻剥削者。今治诗者,对此几点更是坚信不疑,并大加发挥其思想意义。我认为事有可疑,值得商榷:第一,田鼠为农业大害,人所尽知,但从未听说田鼠吃禾苗,为何诗云“无食我苗”?第二、诗云:“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显然是说应当慰劳而没有  相似文献   

17.
《诗经·伐檀》本义争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伐檀》题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考察《伐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证诗歌作者的身份和创作意图;分析诗歌内容的逻辑关系,指出“尔”、“彼”是不同的人称,所指对象不同,“不素餐”释为不食素食并无确证。认为《伐檀》的作者当是农奴,创作的意图是抒发歌者的怒愤。否定了“敬老”说所持的文化背景理论依据和作品内容依据。  相似文献   

18.
《硕鼠》与《伐檀》同在《诗经·魏风》之中,是主题完全相同的姊妹篇。中学语文课本,多次选入这两首诗。但是,把它视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代表作”,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硕鼠》一诗的内容看出,诗中主人公的经济地位表明他是封建剥削压榨下的农民,而不是奴隶制之下的奴隶。高亨教授在《诗经引论》一文中(见《诗经研究论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曾经认为它“当是佃农所作,表现出实物地租的剥削”,显系有道理的正确见解。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5,(6):28-3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华夏文明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符号,305首诗记录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七月》、《伐檀》、《硕鼠》、《采薇》等最具代表性,以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最深层含义为接点,来说明商周时期奴隶们渴望和平幸福的生活,强烈反对征战徭役。  相似文献   

20.
<正>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多依《诗序》,《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现代学者朱东润稍有修正,认为本篇重点是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伤‘ 君子不得进仕’之意并不显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它说法大同小异而皆不离“刺贪”主旨。近细玩诗味,得出的却是与上述恰恰相反的结论:这是劳动者对君子的一首颂歌。 全诗共三章,章九句。三章之间字词略有差别,但含义却是一致,弄懂第一章诗义,二、三两章其义自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