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在三江学院进行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微媒体使用情况、微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微媒体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证考察证明,微媒体参与就业服务指导体系,适应现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李颖  袁利 《现代企业教育》2011,(24):226-228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受到了个体特征、行为、情景、观念认知和方法五种因素的影响。这五种因素相互关联,功能各异。各个因素除自身会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外,观念认知因素还与其他四种因素单向或者双向互动,进而时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间接产生影响。建议从加强思想教育、挖掘锻炼资源、着力氛围建设、深入开展调研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文章从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设计大学生诚信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向在校大学生和一年级的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对调研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证明问卷的信度很高,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恋爱、爱慕虚荣、社会环境、校内资源分配、网络环境、经济和传媒七个公共因子,作为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亲密关系适应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理论结构。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初始问卷,形成由38个项目构成的初始问卷。此后,在全国四省市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中选取82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施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由23个项目构成的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问卷。结果发现: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由四个维度组成,即亲密满意、成长凝聚、自主独立和交流沟通;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问卷编制严谨合理,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信度和效度较高,适合作为测量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高校男生受多维因素影响,存在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女性化危机。体育的应对逻辑有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美学特性有利于破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二是体育的健康属性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三是体育的竞争对抗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卓越的男子气概,四是体育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应从四条路径上构建男生女性化问题的应对机制:第一,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第二,基于生活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第三,搭建大学体育竞技对抗平台,培育大学生崇尚竞争的气概和信仰;第四,深化开展体育规则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张晶 《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22-1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分析总结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学校适应的概念界定以及学校适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族生学校适应能力提高的教育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措施的首要前提是搞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着重分析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等四个主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影响,并将四个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主要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8.
王建 《教育与职业》2012,(30):53-54
大学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中第四代传播媒介,以其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大的影响因素。文章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与互联网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获取生活知识和技能、养成社会角色行为、适应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化过程正面、负面的影响,提出了正确对待和利用互联网,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在环境影响。针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因素,从健康人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全方位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着适应障碍、学习障碍、生活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障碍和就业压力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 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因素整合的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对大一新生学习成绩的分析发现,新生成绩存在着性别和城乡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生源地差别。影响新生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为个人认知、个人兴趣、学习基础和环境适应;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不强和社会环境支持不够。应从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支持来帮助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湖南多所高校494名大学生,采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表现6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性差异。结论:学生干部和高年级大学生群体适应性较高。分别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与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身心不成熟性决定了其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门机构。通过建立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创业教育作用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个案访谈,结合文献检索的方法,发现创业教育受到宏观社会系统、中观学校因素和微观个体资质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的教学环节、实践机制、环境系统,个体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都深刻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赴港大陆学生数量大幅增长,但对就读港校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大陆学生适应情况的研究仍为空白。基于学生发展、跨文化适应及国际学生经历理论,以40名香港大学的修课式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经历,识别出影响大陆学生适应香港高校学习生活的4个显著因子:年龄、语言能力、未来规划、教育背景,结合其他因素构建适应情况分析模型并探讨研究发现的"适应只是选项"与"假期式研究生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陕南三所高校176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陕南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2)女生的总体社会适应性高于男生,尤其是在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环境的总体认同上显著高于男生;(3)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4)在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上,非毕业班学生高于毕业班学生;(5)在职业选择适应性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  相似文献   

18.
张龙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103-105
由于受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环境、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四个维度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解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