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检验了中国媒体的公共责任和舆论传播水平。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生死抗争中,广播作为现代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和存在价值。面对灾难,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权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文明带来了精神灾难。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灾难在电子媒介环境中愈演愈烈。而广告通过不断重复和强调技术主题,创造了对技术力量的信仰,同时也不断加深着这场灾难。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各种媒介都大显身手,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表现得异常活跃,大量的报道相互补充,为受众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丰富信息,竞争也随之产生。如何突破报纸这一媒介在时效性、表现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胜出,是一个平面媒体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文明带来了精神灾难.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灾难在电子媒介环境中愈演愈烈.而广告通过不断重复和强调技术主题,创造了对技术力量的信仰,同时也不断加深着这场灾难.  相似文献   

5.
人类从洪荒时代就从未停止过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却又将无数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经历了玉树地震、安徽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灾害的到来,不仅考验了国家的救援机制.也考验了新闻工作者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的报道,广播作为接收性最强、接收条件最低的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从洪荒时代就从未停止过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却又将无数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头上.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经历了玉树地震、安徽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这些灾害的到来,不仅考验了国家的救援机制,也考验了新闻工作者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的报道,广播作为接收性最强、接收条件最低的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敏 《新闻实践》2014,(4):82-83
在灾难危机报道中,媒体资源整合已成为传媒新型的一种运作模式.媒体资源整合包括媒介形态、技术手段、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即分别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等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印证了这一观点,他称:“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8.
即使再苛刻的学人也不会把近来井喷式的震灾报道研究看作是应时之景. 中华民族以至整个人类付出数万人的生命、数十万人的残伤、数百万人的伤痛和数千万人受灾的代价之后,无论是作为族类角色还是作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学术生产者都应本着对于族类、国家、民族、杜会负责的态度,面对这场灾难,面对灾难之后的种种社会现实.震灾报道、学术生产密切相关,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未来有了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在灾难面前,人类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共渡难关。面对十万计的死亡数字和数以千万计的难民,全球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场全球救援中,人道主义暂时战胜了政治。"广西南宁王方  相似文献   

10.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11.
当今媒体间的竞争程度异常激烈,面对各种媒体的冲击,广播今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本文通过对广播的产生和特点的简要介绍和对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独特优势的简要分析,探讨广播是否存在不可替代的优势等问题,并试图寻找广播媒介今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灾难新闻的维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头七”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罕见的灾难突袭中国——四川西部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震中汶川县。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十一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截至5月28日,地震已造成68109人遇难,364552人受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人民奋起抗灾救灾,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这场灾难中,媒体有不俗的表现:从新闻管理到。媒体表达;从传播方式到表达内容;从传统媒体到广义媒介,多维的方向、角度观察。充分展示了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悲怆、哀痛、苦难;讴歌了救援人员的坚毅、勇敢、顽强! 谨以此文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致哀!  相似文献   

13.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成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但它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彰显民族精神的一个契机.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的媒体经住了考验,逐渐走向成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报道规律,并且在这场灾难中扮演了负责任的积极角色,也为以后关于灾难、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花天文 《新闻知识》2006,(10):46-47
“灾难性报道”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就象“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灾难”在新闻报道中也是一个挥之不去、割舍不得的题材,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领域。既然挥之不去,就要敢于面对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战争、灾难如影相随、休戚相关的滚滚长河。新闻传媒要关注民生,就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和真实。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鲁迅说,是勇士就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既然灾难于人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只有敢于直面灾难,人心才能被更深刻地挖掘,勇敢地挑战灾难。但在上个世纪中…  相似文献   

15.
广播广告:寻找和重建自己的风景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告部赵东(一)与电视、报纸和杂志同属于四大媒介的广播,在当今日益繁荣旺盛的广告媒介市场中,其态势却不怎么令人乐观。在这场媒介之间竞相追逐广告的“黄金”分割中,广播总是稍逊一筹,似乎在作陪衬。据国家工商...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说过:“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从技术的角度看,是“媒介形态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是所有媒介同时发展,共同演进,共同生存的过程;从受众角度看,则是新闻受众的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中不断再分配的过程。“今天,人们习惯性地将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混合杂交,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人类同步进行多种媒介输入的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都有扩大。”综合二者,从新闻业务上看,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就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不断互动,根据受众认知模式和感知偏好的变化,围绕核心产品新闻,不断创新报道模式的过程。在我们目前的四种新闻媒介形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中,报纸是最早出现、历史最悠久的媒介形式,所以,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基本上又可以说是报纸的报道模式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引入而不断创新的过程。一、30年代,报纸以综合性新闻和专栏应对广播冲击在广播还没有出现以前,报纸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惟一的新闻媒体的霸主地位,并在定义一个独立的新闻出版业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新闻文体上,则经历了两次改革。一次是18世纪中期,新闻文...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突发的重大灾难事件中,广播媒介以其快捷、便携的优势在救灾抗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专家学者因此说广播事业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其中其实还存在很大的矛盾性。因为广播不可能指望每天都发生重大灾难事故。一般情况下,新闻媒体针对的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正常报道。因此,不  相似文献   

18.
综观人类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广播媒介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早期有线广播、无线广播、无线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变革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信息传播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广播这一早期产生的媒介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广播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让传统广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发展中的广播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即媒介融合的时代。面对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以此应对来自互联网、3G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新兴媒体在“海啸”灾难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栓 《军事记者》2005,(3):13-14
去年年底发生在南亚东南亚的连环地震海啸,造成了数十万的人员伤亡,无疑成为人类在2004年遭受的最大灾难,震惊了全世界。海啸发生后,许多家媒体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追踪报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此次海啸无疑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全世界的人们都该为此默哀。对于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使命的媒体来说,必须及时全面地把最新最快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