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结构主义语言观里,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相互作用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两者不可能分隔。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指和所指是不具备任何的独立性的。人们一方面习惯性地遵从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对这种关系的长期不变又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因此,要求新的语言因素的注入。这种要求较好地体现在现代诗歌领域。现代诗歌语言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单向对应关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单一的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2.
语词与概念的关系也就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本从新词产生时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能指和所指关系发生的变化(所指相同,能指不同;能指相同,所指不同)以及流俗词源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剖析汉语语词与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成果,在语言符号上表现为能指发生循环导致所指不断生发而产生无限丰富的情趣和意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以主客体的内质同构为基础,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双向流动性平衡。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是基于不同语言体系之间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皮尔斯提出的语言象似性是基于某一语言体系内部的元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因此,象似性与任意性并非对立,并非孰对孰错,语言研究者应该明确二者在语言系统中的层面问题,以及对语言符号概念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认为语言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非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并不矛盾,二是两个层级的东西。任意性反映了符号内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拟声词除外),而非任意性则体现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能指和所指的已有研究入手,文章系统论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相互依存性,连续性、在线性和动态性,文本间性,交互性和平衡性。对能指与所指不同角度的研究,能增加对语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能指和所指的已有研究入手,文章系统论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相互依存性,连续性、在线性和动态性,文本间性,交互性和平衡性。对能指与所指不同角度的研究,能增加对语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语言一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实体。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由于所指具有非固定性与生成性,其能指便有着相对独立的本体地位。而语言只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存在,能指仅具有传达固定所指的作用。诗歌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就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潜在的诗化基因,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因此,突出能指、塑造能指、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性,就理应成为诗语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英汉词汇的理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语言理据是辨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它反映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各种联系。本文从语音、形态、语义几个层面分析英汉语言中的理据性,认为英汉词汇的音、形、义虽然有着“任意性”的一面,但同时更存在着语音、形态和语义的理据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能指和所指即音响形象与概念结合所构成的整体。此概念的提出对符号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简单分析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任意性,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深刻理解他们含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结论是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非任意性,二者并不矛盾,分属两个层级。任意性反映了基本语汇符号内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拟声词和感叹词除外),而非任意性则体现了不同层级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任意性包涵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个方面;对使用语言符号的人来说,任意性受到社会约定的制约,具有强制性;感叹词、拟声词、象形文字等并不能动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已成为共识.但对于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各有所述.一是任意说,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一是理据说,认为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也有学者主张象似的辩证观,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即任意性与象似性的结合.本文认为,语言符号是处于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而又不处于两极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4.
<正>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他提出的"能指"和"所指"概念,认为符号过程即"能指"是通过心理联想意指其对立面所指的过程。"理解"的实质即以符号为媒介由"能指"回到"所指"的内化过程。换言之,语言理解就是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而语言建构以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赵彤 《文教资料》2012,(8):45-46
任意性是语言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在语言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语言符号所指与能指含义的解析,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解析,以及对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的阐述,从而加深读者对语言符号所指与能指关系的任意性原则的理解,说明只有正确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才能理解语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徐波 《考试周刊》2007,(26):114-115
语言符号任意性是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所指和能指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有声语言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本文阐述了语言符号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任意性,同时也论述了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关系。语言符号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的任意性程度是逐渐下降的。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内涵,对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语言、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 1.符号 符号又叫做记号、指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包 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符号的形式是物质的,具备指代他种 事物的能力,所以又叫做“能指”。相应地,被代表的事物就是 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符号实体,  相似文献   

18.
巴特的符号学注重意义的产生过程,即意指过程。为描述意义的形成过程,巴特在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符号的二级意指系统。在巴特的二级意指系统中,能指并不因为找到了所指而停止了意指活动.而是与所指一起向一个更大、更新的符号的构成因素——能指转化,使第二性符号系统能从语言结构以外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得到新的意义。这个系统对社会新闻、照片、广告等符号背后的社会意义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据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要从符号意指实践的理论基础、意义来源及其指导意义三方面来探究巴特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与任意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分析各种争论焦点,并在认知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论证了任意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符号内部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于符号组合(语言结构)中。语言符号是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余红兵 《文教资料》2009,(33):23-24
能够使用复杂多变的符号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属性。符号本身是一种关系。索绪尔提出二元关系说,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组合.主要是指语言类符号;皮尔士则提出三元关系说,将符号看成是“代表项”、“符号对象”和“解释项”的组合.并不限于语言类符号。符号因人而生,也作用于人。在符号使用的过程中,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符号本身、符号使用者和符号的使用环境,三者的结合是完成符号过程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