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中蕴含的“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中“以水喻道”的独特言说方式,《庄子》中“杯水芥舟”、“蹈水有道”的寓言,都源自我国原始的“尚水”精神。究其文化心理实质,乃是人类原始思维特有的“诗性智慧”,并且这一传统对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久以来这种诗性智慧沉淀在文艺思想中就形成了一种“以水喻文”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5.
正1990年,整理中国哲学史讲义,以《中国传统哲学》书名出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学校优秀教材,又被韩国翻译出版,以后不断重印、再版。这一年又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庄子》哲学的看法,所有教材都说庄子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没有一句肯定的话。而鲁迅、闻一多、顾颉刚、张岱年、冯契都对庄子非常推崇。这种反差,如何解释?我研究认为是用西方的哲学模式来剪裁中国哲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居”是庄子艺术哲学关于理想语言世界的中心范畴之一,建构了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元问题。“居于道”、“居于德”、“居于神”作为“思之居”构成庄子主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三级意向;“居于天地”、“居于心灵”作为“住之居”反映出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可操作性。这种灌注着信仰生命本源的艺术主体定位之思的诗性关怀和建设是传释居所澄明和形上慰藉。  相似文献   

8.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9.
本结合作所授课程及修课的心得,论述了庄子哲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指出:庄子哲学以其反绝对化、反偏狭化、反情绪化、反程式化的内容特点,能够对人的整体意识、阔大胸襟、宁静心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它在言说上的逻辑性、超常思维和寓言方式,则使其理论更具启发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认为没有外在于文字视野的意义,否定一个悬置于文字之上的超验所指的存在,意义是在文字的嬉戏中生成的。这一系列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有契合之处。该文通过对德里达理论的分析,寻找其与庄子思想的某些相近处,希望揭示中国古代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语言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多侧重其内容的哲学意义,而忽略其语言形式所表现出的哲学价值,庄子的修辞变化多姿,汪洋姿肆,很巧妙地体现出理想追求和现实表达、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具有明显的朴素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寓言文学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文学的不朽价值,正是以文学写哲学,将哲学文学化。庄子的“首”论、美学和人生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庄子文学的内涵,本文旨在明确庄子寓言中体现的游乎四海之外神、人般的理想的人格,超凡脱俗、反璞归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3.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14.
竹林七贤追求个体身心的自由与完美,把庄子的人生哲学纳入玄学体系中,使竹林玄学成为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虽突出了个体存在,但又导致了士人人格的分裂,既追求人性的自然,又无法真正割舍名教,在矛盾中带有儒道调和色彩.  相似文献   

15.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批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只有以感性具体的诗性言说来拯救。由此,在“哲学向诗的回归”中,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庄子对此有他极为独特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该如何活着?“天人合一”说道出了庄子哲学使人成“圣”的全部思想内涵:它既包含了庄子的认识论也包含了其方法论。庄子试图要为苦痛的人生指出一条理想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影响研究有了整体性的新变,学界的研究主要从庄子、玄学、诗学、美学、山水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态人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意义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在专题研究、解读研究对象、开辟研究领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深度透视和整合把握的理论性突破,从哲学思辨的理性分析中,找到了贯穿于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对庄子思想的接受这一文化现象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即庄子哲学思想、诗性精神、艺术原则、人格心理等和山水文学的关系,钩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文化现象的历史纵向传播与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上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找准结合点,使哲学、历史、地理三科之间能有机渗透;借助地图、图表、表格,使哲学的课堂活起来;培养创新能力,使哲学、历史、地理的结合能活力永驻。  相似文献   

20.
本主要从庄子与惠子深层心理上对我,物关系的基本认定,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等三方面,探讨了庄子与惠子濠之游中知不知鱼乐的游观感受的差异,由此得出结论,诗性的审美观照是庄子濠上之游所以的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