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顺应四时,因季而食"既是中国养生文化,也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优良传统对当代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餐饮业经营者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广泛传播、有效继承传统饮食文明精华,将四季饮食养生文化资源转化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四时月令诏条》是一份在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抄写本诏书,颁布于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本文分析了《四时月令诏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和思想,论述了《四时月令诏条》所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最后讨论了《四时月令诏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用性。  相似文献   

3.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点,然后从《四时田园杂兴》的表现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还有诗人的创作意趣及创作立场来分析组诗的独特性,力图全面地体现《四时田园杂兴》对传统田园题材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文选>"畋猎"赋类的"畋猎"即"田猎"."田猎"二字的本义,一为以网猎取禽兽,一为以犬猎逐禽兽.先秦两汉在其本义基础上演变为四时之田的通称和特称两种含义.从<文选>"田猎"类赋的类名取用看,编者乃是在四时之田的通名上使用这一概念的.萧统为畋猎赋立类,首先因其与古代礼制尤其是其中的军礼关系密切,也与萧统所受礼学教育及粱武帝后期的现实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在畋猎观上,萧统反对以畋猎游艺、娱情,认为畋猎应合于"临戎"、体现仁德的礼义,他将畋猎赋单立一类并选录其佳作,正是基于此种态度.  相似文献   

6.
探讨《黄帝内经》在中医养生学上的作用,从顺应四时调神益志、陶治情志守神养性、重视发育保精益寿、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劳逸适度加强锻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黄帝内经》对人们做好自身的身心保养、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饮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能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饮食之道中体现的权力及等级秩序,反映了儒家的生活政治,即将政治价值和等级观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又通过日常生活来巩固和强化那些保障政治权力运行所必须的价值与秩序。  相似文献   

8.
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治,身体就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因时养生成为中医养生的要诀。一年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之交天气反复无常,容易使幼儿出现种种不适症状,患上各种疾病,因此更应注意保健养生,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以下介绍几种营养食谱。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度,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在长期的食生产和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饮食风俗,这些饮食风俗又深刻体现着"人民创造历史"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探寻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精神,有利于当今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饮食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饮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中西两家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社会背景及相异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对立"在两方的饮食文化中有显著的体现,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能有效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