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百花文学”虽历时短暂,却为“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增添了新的元素。百花时代滋养了革命恋爱之花,不但颠覆了传统的革命爱情叙事逻辑,而且顺承了五四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流泽,冲破了主流文学关于“爱情”与“人性”的禁区,绽放出了别样花朵。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种集体性的农民解放观,赵树理将传统与现代的叙事相结合,在貌似传统化的叙事中,淡化情节的冲突和人物主体性描写,从乡村内部出发,用农民的物质利益诉求置换主流文艺所要求的阶级斗争,把乡村传统伦理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形成一种的渐变型乡村进化观,进而构建一个合乎农民理解和理想的乡村共同体,实现了一种超越了传统与现代、具有“缓释性”叙事特征的东方化自在叙事。  相似文献   

3.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4.
第三期主流电影承延十七年/新时期“主流”传统,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注意了艺术创新,尤其在话语策略的运用、意蕴深度的开掘等方面体现出对“主流”传统的创造性、变革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6.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看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呈多元趋势的新时期小说中,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写什么?”不再是引导作家努力思考的问题。创作个性的自由舒展,审美特性的构建与张扬,“怎样写”才是他们更为注重的。因此各种叙事技巧与程序的试验,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是他们首先重视的方面。无中心、无主流、多元互补、宽容、面向大众,就是这一时期小说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它冲破了僵化的文明模式,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部分小说被特定时代加以刻意误读,从而使她获得了“抗日爱国女作家”的称谓。然而,其抗日题材小说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用超逸主流话语的另类叙事展示了普通人在动乱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并颠覆了“战争拯救人类生存”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现实题材反腐影视剧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后,其主流叙事模式表现为清官反腐。最终说明的是惩治腐败要靠公正廉洁的党和国家干部。这些党和国家的干部具有我国古代传统清官公正廉洁的典型品格.因而该类影视剧蕴含着浓厚的清官文化精神。这种有着古老传统的清官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我国现行政治法律生活的真实演绎,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内圣情结”的合理演绎,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清官梦”的集体无意识延伸。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个性的才女作家。她的个性体现在她对“五四”主流及左翼模式的挑战与背离。这种异质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法则上。本文从内容模式、叙事结构、情感营造及叙述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历史意识的演进、审美观念的变迁,电影艺术的“后屠杀叙事”已成为类型创作的主流,并以鲜明的审美特征与传统的屠杀叙事拉开了距离.从《金陵十三钗》的小说与电影文本的个人化叙事中可见,严歌苓与张艺谋的文本均在参与“屠杀叙事”的过程中建设了自己的主观文本,成为印刻着主观视角并参与进政治的、性别的、大众化等多种话语的“后屠杀”叙事代表,展示了当代艺术思考的多元与丰富.  相似文献   

12.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化与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格非是先锋小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突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短篇小说《青黄》中,格非娴熟驾驭内聚焦叙事方式,为小说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并利用读对聚焦人物眼光的高度认同,形成全跌宕起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对情节的“解构”、“错时”、“阐释空缺”等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也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4.
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卫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精神有效供给不足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媚俗的大众文化。卫慧写作完成了由“大”到“小”的叙事革命,成功地制造了女性解放的现代神话,表征了后现代主义身体美学的精神特征,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史学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新史学”以来,中国史学的叙事性传统趋于萎缩,从而弱化了历史化的传播功能,因此,史学振兴的途径在于复兴传统的历史叙事,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大众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同时应该建立旨在史学社会化的“应用史学”学科,并从学术机制上予以积极扶持。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运用现代的“文学”理念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从方法论上彻底改变了金圣叹评点学说的影响,突出《水浒传》的叙事艺术和版本价值,梳理出小说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早期长篇小说的成书规律,从而实现了《水浒传》从传统向现代的研究转型,对后来之“水浒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红旗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达到了那个时代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即成功的民间叙事和政治话语的自然结合,宏大叙事和传统技法的自然结合。正是这两种因素和它们的结合,使得《红旗谱》在印证某种政治理念、皈依主流话语的同时,冷漠了当时小说的流行范式,并通过传统的民间叙事,彰显了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使小说文本生发出历久难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私小说”作为一种新兴小说其叙事风格与传统写作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叙事语体,场景的选择,情节建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