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尚书·盘庚》篇内容分析为基础,论证了“天命”思想在商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并成为盘庚迁殷的思想渊源.目前学术界考证洹北商城即盘庚所迁之殷,结合有关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甲骨卜辞,本文探讨了殷都的布局与宗庙建制,并提出洹北商城1号宫殿为盘庚时期祭祀“上甲十示”的集合宗庙.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前所拥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可靠历史文献,否定了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这一记载的可靠性,论证了盘庚迁殷以后曾经发生过两次迁都,从而对商朝后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大约创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职位,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历400多年。 夏桀时,商汤起兵,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被称为殷,或商殷、殷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国王盘庚把都城从奄迁到了殷,此后历时二百七十三年,商朝再也没有迁都.对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其实,社会动乱和河患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才是盘庚迁殷的主要原因.盘庚迁殷以后,注重治理和保护环境,为后来商王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盘庚迁殷”已为海内外人士所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洹北商城”,证明在“盘庚迁殷”之前,安阳已做过一次商都。学术界许多专家认为,洹北商城为商王河甲所建,即古籍中所说的“河甲居相”。商王河甲和盘庚之所以两次在安阳建都,是因为当时安阳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诸方面条件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与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证明《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靠的,把商代的历史变成了信史。由此推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历史记载也应当是实在的、可靠的。那么,夏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什么呢?也就是  相似文献   

7.
析盘庚之政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4-48
"盘庚之政"复兴了殷商王朝,实现了"盘庚中兴",再续了商朝270余年的历史。"盘庚之政"在《尚书·盘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包括:民惟邦本,顺应民意赢民心;治国以德,广施善政得民心;遏制谣言,正确引导稳民心;强化信仰,凝聚共识聚民心。后人评价盘庚迁殷"一举而六善立,弭灾乱之根",从而推进了复殷国策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中兴大业。研究"盘庚之政"对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安徽路华青)答:关于殷商迁都的问题,史记殷本纪记载自汤至盘庚“乃五迁无定处”。同时还记载到殷王盘庚时,盘庚又要迁都,殷民便都不愿迁徙了,“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同书也记载着自商的远祖契到汤曾八次迁都。至于迁徙的原因,过去史学家往往简单的归因于“水災’,说洪水为患,使殷民不能安居,才不得不常常迁徙。这种将迁徙原因完全归之于社会以外的原因的看法,其根据是不十分巩固的。上古黄河流域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盘庚迁殷的原因:缓和阶级矛盾镇压异己,巩固王位;殷地自然环境优越。  相似文献   

10.
从上古到商代(盘庚迁殷以前),是中国古代编辑的萌芽时期,这一点我们已经另文论述过了。而自商之盘庚迁殷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我们则把它划为中国古代编辑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编辑活动除继续整理、发展文字外,其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典册、书籍,并使自身的发展臻于完善。编辑活动从原来不自觉的活动变为自觉的活动,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简单的收集、整理,变为有编辑思想、有编辑目的、有编辑方法、有编辑原则、已具备现代编  相似文献   

11.
蔡锷不仅注重武装斗争,而且重视舆论宣传,早年曾以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诗文,反对列强入侵,抨击封建统治,宣传革命理论。对这些笔名,蔡锷生前并未提及。蔡锷逝世后,虽然人们通过蔡锷年谱得知孟博、奋翮生、击椎生是蔡锷的笔名,但长期无人对其进行过论证。1995年,曾业英经考证后认为,不仅孟博、奋翮生确是蔡锷的笔名,而且蔡锷还有个"劫火仙"的笔名。而对"击椎生",他未及考证。近年来,殷英提出了击椎生不是蔡锷的笔名而是殷承瓛的笔名的观点。但经笔者多方面考证,"击椎生"不应是殷承瓛的笔名,而应是蔡锷的笔名。  相似文献   

12.
桂林西湖曾是桂林市区最大的湖泊,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自唐代李渤开发隐山西湖使其变成著名景区以来,西湖经历了沧桑沉浮的变迁。通过挖掘历史文献、碑刻、口碑资料及田野调查等,对西湖历史地理变迁的轨迹予以梳理,并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对西湖变迁的历史考察发现,西湖变迁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相似文献   

13.
古公亶父为提高周族的政治地位,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煞费苦心,考虑到季历之妻、文王之母是商王畿内的氏族显贵,欲将王位传季历以及昌.太伯、仲雍知父之意后,为避免政治祸害亡入荆蛮,在今皖南、宁镇地区建立吴国.周武王克殷后实行分封,仲雍之曾孙周章得到王室正式册封,位列诸侯,其国仍称旧号,曰吴.周康王时为有效控制殷商旧族余部,又将吴国之主改封于俎,即今天江苏邳县一带,吴国的国都随之而迁徙.  相似文献   

14.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形象来自于先秦典籍,其真实性和传记思想存有争议。究其原因,是司马迁想通过二人否定传统主流思想,推陈出新,作传为次、感慨为主,重在实践史家的经世主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整理了文献中关于动点一动系选择的四条原则,论证了其中最基本两条的合理性。而另外两条作为恰当性原则有助于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对文献中一些提法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若干反例,包括“动点动系选择的唯一准则”,“动点是否必须要动”和‘相对速度的理解”等。  相似文献   

16.
拆迁关系到被拆迁人的切身权益和社会的安定。当前由拆迁引发的社会问题与我国拆迁立法存在缺陷有着直接关系。从分析我国拆迁立法现状入手,提出有关拆迁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运行机制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理性的法律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的制度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能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方略实施所面临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体或其代表者对社会运行价值所作的评价、选择和对这种选择的实施。社会运行机制可分为农村社会运行机制和全社会运行机制。农村社会运行机制与全社会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密切,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农村社会运行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东丹国是辽朝初年平灭海东盛国渤海后,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方政权。辽朝之所以在立国不久就另外建立了这个“国中之国”,是由契丹传统的国家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东丹国建立之初,具有相对独立的属国性质,南迁辽阳后,则渐次变成了辽朝的二级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