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的信任和关爱无疑是转化学生的主要因素。老师的爱应该是闪光的爱、理性的爱。爱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是老师良好工作方法支流产生的源泉。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老师,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题,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职业;我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十几年,我却深刻的感受到教师的职业是充满爱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韦晓军 《广西教育》2011,(36):117-118
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及工作中出现了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等困惑,从岗位思想、职业技能、拓展能力和职业形象等方面探索与职业发展前景相适应的培养对策,是培养文秘专业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讲,具有爱心是基本条件。这里所谓的爱并不单单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包括教师对自身岗位、所从事的职业的爱。只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倾注爱心,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教育的特点及要求,阐述了"以爱育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使命决定的,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因此,做为一名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必须应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教育爱。下面就围绕教育爱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教育爱的特点及其表现内容教育爱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爱,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爱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所产生的崇高感情,体现党和国家、人民对下一代的爱,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充满理智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动力源泉,是教师前进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深深地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爱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用爱去感染身边的人和事。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当热爱我们的职业,对教育饱含热情,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自  相似文献   

6.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功能、引导功能、沟通功能和激励功能,以职业目标教育为基础端正学生思想,以创业教育拓展素质发展,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强化校内实践,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7.
用勤奋铸就岗位 她爱她的职业,不但为之骄傲与自豪,更为之无怨无悔。15年的教学生涯,从初出茅庐的教育新兵到教学能力逐渐提高、教育思想逐渐成熟的业务骨干,她时刻以敬业奉献为荣,处处以教书育人为本,用她的忠诚见证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用她的执著谱写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环境、学生榜样、教师疏导、职业岗位品格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全的成熟品格教育是对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自己的全面负责。  相似文献   

9.
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   1.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专业教师是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主要为具备某一职业或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初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在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合格的同时,还要求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教师首先熟练掌握了专业操作技能,才可能指导和教会学生技能,正所谓“言传身教”。   2.培养中等职…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首先就必须热爱学生,努力使自己具有教育爱这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一、教育爱的内涵和实质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它可以给人以为量,可以激励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人类的爱有种种表现: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同志朋友之爱,恋人情侣之爱,等等。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爱。这种爱,我们就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聚焦11位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经历。研究发现:教育实习使学前教育本科生对幼师职业产生了坚守或逃离的两种选择。从认知层面看,学前教育本科生在教育实习前后对幼师职业的理解和对幼师职业自我胜任感的认识产生了变化;从情感层面看,教育实习中的“重要他人”帮助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生加深了对幼师的职业情感。整体上来说,一方面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了“上课”和“带班”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实习生又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儿童群体”的情感感召下,增强了对幼师职业的认同和热爱,进而促进了对幼师的职业承诺。  相似文献   

12.
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要确立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标准,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大学教师的“教育爱”催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和实施可归纳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这代人有着不同于前几代人的鲜明时代特征,由于"90后"大学生尚处于思想不成熟阶段,且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巨大影响,使得他们的恋爱观出现许多问题。通过对"90后"恋爱观的研究,可以把握这一群体的恋爱特征和恋爱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某高校28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在交际交友上的困扰大于男生;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异性交往困扰最小;大三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最大.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精力比女生高;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最高,大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最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是师范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它是以增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坚定职业信念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学理论,观点,方法为中介,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认识的。具体讲,教育学具有培养师范生的“乐业”品质,启发师范生的“教育爱”,增强师范生的“人师”意识等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内部动力和重要前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归宿;专业发展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的幸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教学生活的僵化、教师自我价值的遮蔽和教师神圣光芒的退隐,成为教师追寻并获得幸福的主要阻碍与羁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生活和精神地位,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追寻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培养合格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不断加强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炼,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笃学的师德规范,始终保持对事业、对学生的博爱情怀,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