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杯作为足球最高水平,直接体现或引导现代足球发展方向,是剖析世界足球运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窗口。综合采用了多种科研方法,对南非世界杯比赛4强和亚洲球队的传球对抗强度特征的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当今足球传球对抗强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总体在强对抗状态下传球的成功率较低,在弱对抗状态下传球的成功率最高;亚洲在前场强对抗传球和弱对抗传球次数上明显少于4强球队存在差异显著;在中场对抗强度无明显差异;在后场强对抗传球次数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比赛的分析研究,发现进攻队在攻入对方罚球区30m附近时的传球失误,主要是由强对抗状态下的传球失误和快速运动时的传球失误造成的。统计分析发现,在传球失误中,传中失误最多,其次是传球方向不当和传球力量不当。  相似文献   

3.
国家男子足球队传球失误原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国家男子足球队传球失误的原因,采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国家队参加的24场国际性比赛中出现的短传球、中长传球、一脚传球失误的状态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运用传球技术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中慢速弱对抗状态下的传球方向不当。中长传球在比赛中失误次数多,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传球方向不当和传球力量不当。  相似文献   

4.
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接球失误的状态及原因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观察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的16场32队次的比赛录像,对各参赛队在比赛中的接球失误状态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认为在快速强对抗和中慢速强对抗状态下失误较多,与其它状态下的失误差异有显著性;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在强对抗状态下的接球不到位、接球过大和接“上刀山”球;中慢速次强对抗和中慢速弱对抗状态下的接球失误高于快速次强对抗和快速弱对抗状态下失误。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排球比赛中,发球是三项主要得分技术之一,而且是先发制人的进攻性技术。发球失误过多是当前排球比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五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八强发球的平均失误率为6.91%,1986年全国甲级男排前八名在决赛阶段的平均失误为6.90%,  相似文献   

6.
2005 年四国女足锦标赛传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临场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05年在中国泉州举行的四国女足锦标赛全场传球次数、上下半场传球次数、不同场区传球情况、短传-9中长传球运用情况、对抗条件下传球情况、中国队与德国队传球情况对比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本届比赛全场传球次数少于男子比赛;上半场的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均多于下半场(但无显著性差异);中场传球数最多、成功率最高,前场传球成功率最低;短传球数量、质量均优于中长传球;对抗条件下传球失误率较高;中国队在整体传球能力上与德国队相比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第15届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中19队38场次比赛的统计分析,了解到男足队员在攻入对方罚球区附近30m区域内的进攻失误中传球失误是造成进攻失败的主要原因,接停球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接停球过大。  相似文献   

8.
小米 《足球俱乐部》2012,(12):30-31
意大利的压迫式防守 全场比赛,意大利的控球率只有35%,但他们的防线在关键区域的收缩方面非常到位.一项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西班牙全场比赛传球次数677次,失误竟然达到了100次!其中阿隆索16次传球失误,哈维14次传球失误,卡西利亚斯甚至以12次传球失误排在第三.这足以说明,意大利不仅在后场用混凝土防线强行压缩西班牙区域进攻地带,就连前场的压迫性反抢也非常坚决,西班牙关键出球环节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9.
现代足球比赛边路传中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0场120队次,边路传中的传球区域、传球目标区域及两者比例关系等技术指标的统计分析,探索现代足球比赛边路进攻中,边路传中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3区为最佳传中区域.A、C区是较理想的传中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钟齐鑫  邓菊会 《新体育》2023,(24):17-20
本研究将国际攀联2022-2023年世界杯比赛的决赛作为分析样本,对13场速度攀岩决赛运动员的失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高水平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决赛的失误率显著高于女子运动员;(2)高水平女子速度攀岩滑脚的失误率显著高于男运动员;(3)男运动员的抢跑率、脱手率显著高于女运动员;(4)高水平运动员的下肢失误率显著高于上肢失误率,下肢左右侧肢体的失误率没有显著性差异;(5)高水平速度攀岩运动员的手点失误位置较为分散,脚点失误位置集中;(6)高水平运动员失误后的胜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参加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决赛第二阶段全部比赛的16个队进攻方式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简洁、快速、实用成为战术应用的主要趋势;三次以下传球组织进攻的效果明显优于三次以上传球;快速反击被大多数球队采用.并且有新的变化;定位球和禁区角切入或传中成为主要的得分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外女足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统计法对我国女足和世界女足强国在技战术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中国女足近几年运动成绩下降的原因,找出目前中国女足和世界女足在技战术运用方面的差距.研究表明: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传接球技术还不错,但大多是横传和回传,很难形成有效的进攻机会;中国女子足球队的抢断总次数,抢断对手带球次数,抢断对手传球次数,抢断对手接球次数都明显低于世界女足前四强队;中国队虽有进攻欲望,但传球跑动时机不当,技战术运用意识合理化尚有欠缺;高速度、强对抗的比赛中射门质量不理想,中国女足缺少优秀的得分选手;中前场抢断发动的进攻成功率(进球率)高是女足重要趋势特征之一;助攻队员人数,助攻次数趋多是当代女足进攻战术发展的鲜明特点;中前场积极抢断次数与成功率提高是当代女足强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进攻进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31场比赛的73个进球特征统计发现:下半场进球数高于上半场,全场比赛结束前15min是全场比赛进球最高峰;进球方式是以脚射为主,其中,抢点直接脚射进球率最高;由前场发动组织进攻进球率最高;进球射门主要区域集中在罚球区;球门下部是进球入门的主要区域,尤其从球门右下角区域进球率最高;各位置进球数最多的仍是前锋运动员;边路进攻进球数位居各进攻形式之首;进球前经过2次传球配合后射门进球数最多,随运动员之间传球配合次数增多破门得分机率减小。  相似文献   

14.
赵鹏 《体育科技》2013,(5):50-53
文章以2010-2011赛季欧洲五大联赛的比赛技术统计为基础,随机抽取50场比赛为研究对象,对比赛进行进攻相关技术指标的统计以及各技术指标与进攻能力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射门次数、射门成功率与传球成功率三项技术指标与进球有较高的直接相关性,控球率与进球存在一定的间接相关性,而角球、任意球、传中成功率、头球成功率等技术指标与进球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场拍摄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各队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发球到位率方面,中国女排偏低,且失误率最高;巴西女排到位率最高,且失误率最低;日本女排到位率较高且防反能力较强。接发球阵型方面,中日女排人员配备相同,但负责接一传的主攻前后位置不一,使得日本队自由人处于后排中间位置接发球轮次比中国队多1轮,且阵型分布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6.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球队控球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球队控球中进攻的传球次数及效果、发动至结束场区、进攻中断的原因、创造进球的最后进攻手段、中国队与世界及亚洲优秀队伍对比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届杯赛整体上传球次数越少,进球越多;传接球是导致进攻中断的主要原因;边路传中和中路传切配合是创造进球得分的主要进攻手段;中国队在控球能力上较世界及亚洲优秀球队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及逻辑推理法,对郑洁201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参加的6场比赛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郑洁发球失误少,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及二发得分率较高,且接发球得分率、破发成功率、上网成功率及制胜分也较高,但是其发球时速较低,发ACE球数量较少,非受迫性失误较多,这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在教学中对排球初学者传球情况的观察和对二传技术动作构成的研究 ,阐明了排球初学者传球准确率低的内在原因。并依据传球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手段的具体效果 ,提出了提高排球初学者传球准确率的针对性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观察统计等方法,对第4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和第28届奥运会女子足球决赛阶段比赛的进球数量、时间、形式、进球运动员位置、进球前传球次数、射门得分地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agnitudes and timings of kinematic variables have often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echnique. Where large inter-participant differences exist, as in basketball, analysis of intra-participant variability ma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indicator of good techniqu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kinematics and coordination-variability between missed and successful (swishes) free throw attempts. Collegiate level basketball players performed 20 free throws, during which ball release parameters and player kinematics were recorded. For each participant, three misses and three swish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analysed. Margins of error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optimal-minimum-speed principle. Differences in outcome were distinguished by ball release speed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e optimal speed (misses ?0.12 ± 0.10m · s?1; swishes ?0.02 ± 0.07m · s?1; P < 0.05). No differences in wrist linear velocity were detected, but as the elbow influences the wrist through velocity-dependent-torques, elbow–wrist angle–angle coordination-variability was quantified using vector-coding and found to increase in misses during the last 0.016s before ball release (P < 0.05). As the margin of error on release parameters is small, the coordination-variability is small, but the increased coordination-variability just before ball release for misses is proposed to arise from players perceiving the technique to be inappropriate and trying to correct the shot. The synergy or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bow and wrist angles to generate the appropriate ball speed is proposed as the mechanism determining success of free-throw shots in experienced play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