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2.
宗族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存在,其主要把传统家族思想文化、武术技击文化、村落文化融为一体,来共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宗族武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东宗族武术的产生与时代、宗族、地域的特征息息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传播有其必然性;广东宗族武术形成因素包括:少林寺、聘请拳师、生计自保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作用包括:家族安全保护、家族地位提高、家族门风规范、外来侵略抵御;广东宗族武术文化价值包括:群体凝聚、伦理构建、社会服务、人文教育、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3.
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乡土武术是植根于乡土中国或传统社会的文化样态,是没有进行现代化转型或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传统武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困顿的乡土武术的传承实践进行了反思,对其当下的生存价值进行了寻绎,以及对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乡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乡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国家元场域的影响以及传承人的核心主导,师徒传承应为主轴,师生传承应为主力,技术体系应创新,门户认同应强化;乡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它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与标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其作为民俗活动的复归,是推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同时它还是开展武术研究的新田野;乡土武术在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推动传承人的职业化,建立和强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拳术进校园,重拾和加固门户的集体记忆,以创新发展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武术文化特征、价值、现状、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对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文化目前的生存环境不乐观,为了今后发展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西方文化话语的时代,武术的发展偏离了其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不自觉状态下发生了异化现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全面审视武术异化现象。研究认为:当今武术异化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五个方面:武术文化异化即传承异化、技术异化、评价异化;武术人异化即身体形态异化、心理异化。站在“文化自觉”的立场上探讨武术异化体系,理清思绪,试图揭开阻碍武术发展的阴霾,期待引发学界对武术文化“自知之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武术现代化,进而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尚武崇德”历来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言行准则,而传统武德化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化遗产。准确理解“武德”的概念及其渊源与发展,领悟武德与精神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厘清武术文化的回归传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孕育和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复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起到支持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回归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弘扬尚武精神,凝聚武术人的力量。武术文化从回归传统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文化,进而实现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科学发展范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的构建逻辑:1)继承优秀人文传统,包括崇人尚物的和谐价值观、历久弥香的爱国主义情怀、大车以载的武德教育;2)削弱武术人文的传统障碍,包括挥之不去的玄幻色彩、口传身授的旧规陋习、消极保守的传播意识;3)把握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有利局面,包括"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各种比赛学术推动效应显现、新技术多学科干预机制形成、影视传媒业有效推动;4)遏制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不良势头,包括武术套路攻防技击特点的弱化、"工具理性、锦标主义"思潮泛滥等,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历经千年而延绵不断的令人羡慕的生命力,是武术传承文化在延续其跳动的生命脉搏。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并至今存留在广大习武群落中,尤其在农村习武人群中;在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后,产生了师生这种新的传承方式,学校武术教育正成为当代武术传承的文化主阵地;在进入21世纪的和谐、休闲时代,武术修身养性的功能价值得到空前放大。师徒、师生、师友的多元传承方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期共存,各自承担的任务及其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武术(馆)学校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武术(馆)校的办学规模、管理者和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训练、毕业生去向、学校的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对当前办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当前武术(馆)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促使武术(馆)校能够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武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中国武术在全球化发展中受到的影响、西方体育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武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与作用,提出"继承传统"和"融会创新"等的武术发展"立场",最后指出"存旧立新"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法、以及2004、20052、007、2008年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对传统武术如何发展提出个人认识和建议,以求传统武术的发展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更加重视,使传统武术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武术“走出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推动武术在克罗地亚的发展,对武术国际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武术在克罗地亚的发展境况进行细致地剖析,找出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武术在克罗地亚发展的主要路径。得出结论:克罗地亚武术组织的建立亟待完善;武术习练人口中,中老年和儿童青少年居多,青年力量匮乏;散打项目潜力十足,传统武术处于探索期,竞技武术处于空白期。发展中的主要不足表现在武术管理机构发展的不健全,武术传播内容的不完善,武术人才的稀缺,武术物质资源的紧缺,武术传播方式单一和学校武术的缺失等方面。做好坚实的后方保障是克罗地亚武术发展的基础,完善武术传播内容是克罗地亚武术发展的重点,建立武术赛事体系是克罗地亚武术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国际交流合作是克罗地亚武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