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张爱玲都对传统家庭文化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尖锐抨击与批判,两位作家都批判了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家庭至上”倾向,“寡妇”现象和“老人中心”倾向等劣根因素,所不同的是,鲁迅侧重于对“吃人”文化的整体性反思,张爱玲则揭示了封建家庭文化对人性的异化,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人性中的至恶至丑。不过两人殊途同归,都揭示了传统家庭文化中“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恶性循环链  相似文献   

2.
“底层文学”热是21世纪出现的文学现象,文中围绕底层文学创作,对其进行文化透视和反思。揭示了底层文学成为“热”的文化动因:契合了当前社会现状的迫切需要;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现实主义的品格和刚毅质朴的文风满足了相当部分评论家、批评家的审美期许。同时,底层文学也存在着作家缺乏对底层生活的挖掘及底层经验的表达、“题材决定论”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焦虑。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剖析《无声告白》中的人物的种种精神焦虑,揭示出焦虑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物自我价值遭到威胁、自我存在感的丧失,它与社会、文化、政治密切相关。小说展现了华裔跨族家庭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灾害的遭遇来自文学传统、时代使命、人学指向等多种因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承担着记录见证、反思警示的既定职责,文体类型相对集中,发展阶段不尽均衡,主题内涵多样丰富,艺术描写身陷困境。生存苦难主题展示流亡中的饥饿悲惨和城乡文明对峙;阶级对抗主题强调阶级压迫与身份表征,内蕴着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文化反思主题注目吃人现象和政治文化,意在还原人性、审视权力;生态环境主题批判技术理性和实用主义,指向现代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宰制观念和利益崇拜。文化传统、时代语境和作家个体的选择倾向,构成灾害书写的艺术基因和潜在制约,反映到艺术表现方面,多纪实描写少虚构想象,呈现出"繁复的单声部"状态;多现实展示少美学提升,停留在露骨的写实层面;多情绪宣泄少意义追寻,想象性大于体验性。灾害书写谋求主题的丰厚和艺术的新变,其可行路径当在资源整合、视域融通和文化互释。  相似文献   

7.
现代许多作家童年时拥有过保姆,这种保姆现象构成了保姆文化,它和现代作家的思想及创作有着密切关系.保姆对作家的思想、性格、文化爱好及创作倾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构成了作家的创作原型.现代作家中,鲁迅、巴金、曹禺等都不同程度受保姆文化影响,对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和漠视.  相似文献   

8.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主题体现为一种由外向内再向外的演变轨迹:由80年代初对新中国政治制度遮蔽下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向内转为80年代中后期对女性欲望主体性的肯定及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强弱的反思,深化为90年代对女性性别主体性的展示;到世纪之交再次向外转为对传统历史民族文化结构中的女性意识的展示.这一演变轨迹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的萌发、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荒原狼》作为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浓郁的象征意味在当时那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引导人们探寻精神出路.庄子思想对黑塞影响较深,这在《荒原狼》中的文化反思、人性批判和生死思索等方面均有体现.可以说,《荒原狼》彰显出黑塞利用东方哲学来解决西方精神危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可谓是辩无不胜。究其关键是孟子善于抓住辩手这一根本,因人设辩,循类责问。以此视角考察《孟子》之文,其辩术呈现为劝辩式、讲辩式和驳辩式三种艺术范式,形成了《孟子》独具特色的士辩艺术。就其影响和价值而言,它在以道立辩、以情驭辩、以技骋辩和以识促辩过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人生启示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极具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科学发展范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的构建逻辑:1)继承优秀人文传统,包括崇人尚物的和谐价值观、历久弥香的爱国主义情怀、大车以载的武德教育;2)削弱武术人文的传统障碍,包括挥之不去的玄幻色彩、口传身授的旧规陋习、消极保守的传播意识;3)把握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有利局面,包括"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各种比赛学术推动效应显现、新技术多学科干预机制形成、影视传媒业有效推动;4)遏制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不良势头,包括武术套路攻防技击特点的弱化、"工具理性、锦标主义"思潮泛滥等,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日本被称为古典文学的泰斗。透过这部日本物语文学的经典乏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汉唐文化的缩影,它涉及诗文化,典故、故事文化,艺术文化,生产、生活文化,体育、节日文化,佛教文化等。呈现出汉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以文为本”是当代大学体育的本义,“身心和谐”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人文蕴涵”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内核,“以文化人”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圈子文化”的特点及其中能够对体育消费起促进作用的因素,认为“圈子文化”能提高人们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和体育消费总额,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了人们在体育中消费选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各种文化活动所演变、寄存和展示的特定场所或某一段时间。"文化空间"对某种文化的形成和进化起到决定或可能决定作用。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分析可知,武术"文化空间"兼具地理和文化两层面意义,具有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整体性和场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站在文化层次及文化功能主义的视野下审视体育强国,可认为"体育强国"是一项清晰明了的动态"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外延极大却内涵丰富。从文化分层的四层次对体育强国进行诠释,认为我国体育强国"器物层面"已具雏形,"文化符号标识"明了;中国体育强国的"制度层面"脉络清晰,构建出了现代体育和谐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中国体育强国的"行为层面"四大形态特征突出,折射出独具特色价值取向;中国体育强国的"观念层面"逐步深入人心,追求健康本我意识是终极理念。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将"体育强国"的文化符号及标识"文化符号化",梳理出体育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动态终极取向仍需要哲学、社会学者投入更多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禹步"本是模拟大禹偏枯"步不相过"的一种巫步,后来纳入道教法术系统,成为道教"步罡踏斗"重要法术。通过对河洛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禹步"的研究,揭示"禹步"的起源、发展及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