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瑞霞 《现代教育》2011,(Z1):83-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呢?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20,(3):87-9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处,众说纷纭。通过搜集梳理朱熹来莆游学史料和"濯缨池""濯缨亭"的历史文献、实物史料,甄别各家研究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断"半亩方塘"应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的"濯缨池"。  相似文献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的田地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方塘":它们是一些短小精悍、形式自由而又能让人从中领悟到生命意蕴、体会到生活滋味的散文或杂文,我们称之为"美文"。这类文章要么用隽永亮丽的语言叙心路历程,拨人心弦;要么以细腻洒脱的笔调说世态万象,令人感叹;或者  相似文献   

5.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相似文献   

6.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诗人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告诉我们要想使池塘不变成一潭死水,就应该常有活水注入。这样,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课堂常有活水注入,也定像半亩方塘一样充满活力。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7.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2006年的文  相似文献   

10.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2.
南河轶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3.
考场作文,素材的选取应能确保言之有物,促进主题形成;又要能触发写作冲动,疏通写作障碍。简约中求得意义丰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生活如一塘鉴,只要用  相似文献   

14.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15.
"‘《水浒》摇篮,板桥故里’是我美丽的家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衷爱的事业。"这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正耀写在他的《教育随笔》扉页上的一句话。水乡处处可寻的半亩方塘,映照着天光云影,恰似打开的书页。  相似文献   

16.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17.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18.
    
水,无色、无味、清澈,是生命之源. 李白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天水.天水孕育了中华民族. 我赞美天水.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断输入活水.一切事物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9.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0.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