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2.
从词义的角度说,“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的意义是十分确定的。然而,它们一旦出现于诗词之中,其含义和作用就耐人寻味了。细细揣摩语文教材传统诗词篇目中的各类否定词、否定句,感到其美学方面的意味深长,归纳如下:一、其表面的否定,同时隐含着另一意义上的肯定。字面上的否定和由此引出的肯定同时吸引着读者的审美注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以琵琶表达自己的“幽愁暗恨”,诉说“心中无限事”。诗人在对琵琶女的演奏进行了一大段铺陈描写之后,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语作结。这最后两句为我们构建了一…  相似文献   

3.
现将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名句名篇的考题汇集如下:一、选自课本的诗:(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上海卷)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琵琶行》将音乐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高妙结合,早已为人所称道;而诗中的环境描写,更为人所叹赏,如“枫叶狄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它们或暗示时令和时间的推移,或渲染凄凉情景,或烘托音乐效果,无不各尽其妙,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5.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贺成金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不禁为其精心设计的阅读课而陶醉。现将自己的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文字虽不艰深,但是寓意却十分深刻,三年级的小学生很难  相似文献   

7.
第一组训练1.根据句意,默写《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1)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2)我同你一起行动起来(3)我同你一起上战场2.写出屈原《离骚》中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两句。3.写出《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第一次分别时,用蒲苇、磐石比喻忠贞爱情的四句诗。4.写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句。5.《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从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这种表现手法诗中还有哪些?6.依次写出杜甫《登…  相似文献   

8.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琵琶女结束弹奏时这样形容:"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也是一个艺术的展示过程,从导入开始,经过丝丝相扣、滴水不漏的讲述以及高潮迭起的教学互动之后,一个成功的结尾便是这曲终的关键一"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过程分为设问、归纳定义、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结论四个阶段.这里的结论就是课堂的结尾.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堂课的终结;但从本  相似文献   

9.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看看琵琶女这双善奏的双手和作者这对善听的耳朵,是怎样向人展示音乐的魔力和诗歌的魅力的……”课堂上,我正绘声绘色地与学生一起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由于备课较充分,因此自觉“教”得精彩、“学”得投入。但讲解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时,我要求学生感受该诗句呈现的意境并体会其作用。我期待着学生准确回答,以便很快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然而学生大多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于是,我又点拨学生驰骋想像,将头脑中想像的画面与前面的诗文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但大多数学生依然不能准确…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言传”是手段,“意会”才是美术鉴赏的最高境界。能做到“尽在无言中”,我认为这时的“无言”却是“千言万语”,也就是达到了“悟”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13.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一句,《古文鉴赏辞典》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诗词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注重内敛、不事张扬的民族。《论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说:“大道无言,上善若水。”即便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孟子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只不过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与人辩论。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是形容琵琶女的演技,也常被用作交际场合。  相似文献   

16.
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妇孺皆知.历代文学作品均有涉及。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之句.教材注释说“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虾蟆”就是“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京城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地名呢?  相似文献   

18.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9.
许倩 《现代语文》2009,(1):58-58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缠绵悱恻的婉约派代表作。赏析这首词时,笔者采取通过揣摩意象来走进词人情感世界的教学思路,进而使学生领会这首词所营造的凄婉意境。上阙离别时环境渲染出的依依不舍、想象离别后行旅的压抑迷茫,学生在赏析与讨论中都能把握得到。接着,在鉴赏离别后的“古今俊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  相似文献   

20.
美味需要恰当的火候,好戏更要角色定位准确。俗话说,“过犹不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前两个教例在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的同时,局部出现了“越位”。《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艺随笔作为课内自读篇目,训练的重点是“研究探讨并深入领会”阅读的迁移能力。由于高一学生一般欠缺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而且辩证法的有关哲学知识到高二政治课上才接触到,所以文本中一些“关键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既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这就要求教者补充相应的知识,提供外部语境,从而使学生结合内外语境,领会文章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