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1.儒家哲学视阈下的“人文奥运”理念辨析(1)从儒家人性论的角度辨析“人文奥运”:儒家“人文奥运”理念立基于人性向善;儒家“人文奥运”理念认为人性可塑。(2)从儒家的宇宙观角度辨析“人文奥运”:儒家“人文奥运”理念提供了内在超越的精神境界;儒家“人文奥运”理念内涵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2.
“人文奥运”理念是中国对举办奥运会模式深层反思后的理念创新,其文化底蕴则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综合分析了儒、道两家哲学视阈下对“人文奥运”理念的解读,近而加之以比较、分析、综合,并分别从各家的人性论、修养论、价值观等角度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3.
"人文奥运"内涵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金萍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1):24-24,26
探析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内函,认为“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理念的核心内容,“人文奥运”是文化意义上的奥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奥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台。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视阈下的奥林匹克"人文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奥运”是基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又超越民族主义的创新理念,但它不是一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区域性理念。中国践行“人文奥运”理念需要进一步拓展视野,从全球语境中展开我们的各项工作。从西方文化视阈下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进行全面审视,目的是为我国“人文奥运”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北京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这既符合奥林匹克的宗旨,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对什么是人文、人文主义和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以及在人文危机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国如何实现“人文奥运”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构建2008年“人文奥运”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播思想与“人文奥运”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儒家传播思想与“人文奥运”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儒家传播思想对“人文奥运”理念的实现,特别是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提供诸多理论支持。同时,人文奥运的文化传播活动又为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功能提供实践的机会。在重视传播过程中的人、重视传播手段和方法以及重视传播环境的影响力等方面,儒家传播思想与“人文奥运”的文化传播出现了契合。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多文化视角审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释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研究显示:“人文奥运”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另外,从更为丰富的文化视角对“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作进一步探讨,并对北京奥运会如何更好把握其内涵提出了对策。如全民参与、营造良好氛围;以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媒介;加强体现“人文奥运”理念的软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人文奥运"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对“人文奥运”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对策。即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  相似文献   

9.
"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连生 《体育与科学》2005,26(1):40-42,75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等方法从人文的视角审视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的发展,认为“人文奥运”拓展了蕴含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人文思想的适用范围,从现代社会更广阔的层面上提出了人文的问题。“人文奥运”的思想突破了奥林匹克运动人文理念的适用范围,在人文内涵上有所丰富的创造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虽然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文思想,然而自觉地从人文的视角审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当属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人文奥运”的提出既涉及体育伦理的思想理念,也涉及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这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结合和建设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探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探讨以下4个问题:“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的3种解释,“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解释的选择,“人文奥运”新理念内涵的理解和“人文奥运”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教育思想视角,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彰显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进行爬梳。研究认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是中国武术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尚武教育之风开始盛行。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被认为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密切相关。武术“强种救国”教育思想开始滋生。在自然体育观影响下,武术“健身强体”教育思想开始繁衍。近代中国开始从注重武术技击功能向挖掘武术体育意义上的健身功能转换,开始用新的理念、整理与研究武术。  相似文献   

12.
孙波  孙晋海 《体育学刊》2005,12(3):17-20
依照儒家哲学的思想原则、文化理想和基本观念,讨论儒家精神视野中的人文奥运的可能意义。认为中和、中庸等儒家哲学的观念和原则可以成为人文奥运体育之道的支撑性观念,而仁、忠恕之道,和为贵等思想和原则对于构建人文奥运的相与之道则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项目,都是从战争的目的出发,为战争服务。中国的儒家思想家们所考虑的是“中国”和“夷狄”要各安其份,不事远略。奥林匹克哲学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都是教育人们全面均衡地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正确认识本民族以外的事物,客观看待别人,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建设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三维健身观"谈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的健身理念——“三维健身观”为依托,让人们从包括运动、心理、生活方式三方面的视角重新审视健身,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随着新健身理论的产生,高校体育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实践这一理论,就需要及时的转变观念、角色,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就需要不断的建设、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庆彬 《体育学刊》2004,11(6):139-141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分析,在肯定儒家思想价值的同时,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体育存在负面影响:重道轻器的儒家思想导致重文轻武思想的产生,阻碍了体育的发展;儒家的礼教损害了体育公正性和娱乐性的需要;儒家思想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压抑人的体育潜能和创造力;贵和谐、尚中庸的儒家思想扼杀体育的大胆冒险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礼乐教化和儒家学说的独特的美育观。竞技体操本身就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庄子美育观首先通过礼乐批判体现出来,并集中地表现在以“道”为原则的理想人格和以“虚静”为核心的人生修养论方面,对理想人格的艺术创造性也有深刻揭示。因此,道家竞技体操之美育观的研究就显得势在必然。这种美育观与庄子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整体思想完全一致,与儒家美育观既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探讨竞技体操美育观,也为竞技体操美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提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郁俊 《体育学刊》2006,13(1):15-18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本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提法存在着语法结构和逻辑上的问题。应根据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观、市场观、整体观,在新时期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议使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体制”的提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武术概念的界定问题,在武术界争论已久,至今尚未定论,依然在相关刊物中进行着争论。文章依据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事物概念认识的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跳出以往研究成果中对武术概念界定的常用方法,用传统的思维观念来对植根于传统中的武术概念进行阐释。分析了当代武术界定的演变和发展,推论了当前武术概念界定应该拥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阐发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采用历史回顾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实践应用法等,对"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作综合考察,研究认为在学校领域中两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以学生体质下降为社会背景的,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也是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并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