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身入心入发现“亮点” 要从寻常生活中寻找到不寻常的新闻,仅有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心人。就是说,只有人到心到,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情景,从中引发思考,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平淡中的不平淡,也才能寻找到启动快门的新闻“亮点”。如面对持续高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到市区的街头巷尾去观察,接连几天,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新闻点  相似文献   

2.
就新闻记者的立场看来,所谓活动力是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邹韬奋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一个健全的记者所不可少的技术,是采访方面:流利的谈话、速记、摄影和至少一种外  相似文献   

3.
颜培华 《军事记者》2009,(12):26-27
2009年7月8日,《前进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偶然发现一个问题特意研制一种产品》。原稿是一篇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报道,但经过重新采写,显得新颖独到,寓意深刻,刊后受到好评。其启示意义在于:好新闻常常蕴藏在寻常的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作家莱斯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文学体现着一种不寻常的希望。”我理解,作家所说的“不寻常”,是企盼趋于完美的理想性。这里对此不做细究的探讨,仅借用作家的这句话,对少儿读物的编辑出版产生一些联想。作为编辑出版少儿读物的一名编辑,经十余年的编辑工作,认识到:要想使编辑出版的少儿读物体现“不寻常的希望”,那就必须有相应的不寻常的运作,所谓“不寻常”,也即有别于其他、与众不同,具体感受是:不寻常的目标追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每个搞出版工作的人都必须牢记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近读荣获“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特等奖的《一次不寻常的接生》等一组特写,使我强烈感受到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不寻常的接生》是一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具备,极宜于晚报读者口味的好稿,由它摘取此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是当之无愧的。它所以能获此殊荣,基础是新闻事实本身为珍闻,条件则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比较强,而在“抢”着采访、“抢”着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又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些寻常的细节里挖掘出感人的亮点。只要认真做到了这些就会有收获,即使在没有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平常生活中,也能拍摄出感人的好照片。穆青说过:“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会写人们都能看到的东西,还要从别人没有看到的层面中去发现宝石,挖掘出闪光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本事。”一个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可能每次遇到的都是让人瞩目的重大活动、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常人身上发生的平常事,来细心发现那些不平常的新闻点,通过它们展现出平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对此,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寻常名片     
在我保存的众多名片中,有一张是不寻常的.它,纸质平平,印刷普通,正面是职务、姓名、地址、电话、电挂、邮政编码,别无新奇之处.可是,背面却与众不同.常见的是正面中文,背面外文或宣传本单位产品的广告词之类.而这张名片的背面印有几行简短文字,阅后令人欣慰: 本人做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 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 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谈到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时,说他1935年7月14日由成都出发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从收入  相似文献   

9.
十载磨一剑辛苦不寻常陈智为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会刊《档案学研究》,从1987年10月创刊至今,已整整10个年头了。回顾往事,弹指一挥间,在这10年中,该刊把档案与档案工作,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表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为档...  相似文献   

10.
在中美双方为了许许多多问题公开冲突、斗争的同时,一个“深具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合作项目在进行中。一个有心的记者从一次不寻常的会见中看出“苗头”,深入采访的结果,就是这篇《中国高级官员赴美培训内情》。  相似文献   

11.
曹艳 《当代传播》2015,(2):94-96
沟通能力是记者现场提问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而移情又是沟通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采访的进程、质量与效果。本文以2000-2014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西方媒体记者的提问为研究文本,从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层面分析和总结西方记者提问的移情艺术,同时强调移情不代表失去立场和移情的双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曹鹏 《视听界》2006,(1):88-88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发现与探索的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我认为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最主要的素质。第一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它不简单的是猎奇心,猎奇是对特殊事物的兴趣,而好奇是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一个好记者和一个差记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好奇心。好记者因为好奇便善于发现,能够从平常事件中看到不平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水门事件,那两位记者如果不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水门事件能搞这么大吗?范长江能出名是因为对陕北红军的好奇,斯诺能出名是因为对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在一个大的新闻机构里,真…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成为一个优秀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以具备独到的新闻敏感为重中之重,笔者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捕捉生活线索、积累文化修养这三个方面着笔,以期提高记者在实践中的修养。  相似文献   

14.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当中,要想让所播出的新闻节目受到关注并且真实可靠,这一切大部分都取决于记者,因此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效果以及宣传力度,记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档新闻节目中,记者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发现新闻节目的点滴线索,并对节目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新闻,并且能获得第一手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要想让记者能够发挥作用,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节目效果,必须要保证记者提供的新闻事件的真实可靠,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务实的精神,对每一次采访秉持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的获得最终的新闻线索。本文主要针对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如何秉持务实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顾丽萍 《视听界》2002,(1):52-52
广播电视的改革呼唤更富有魅力的、具有权威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为迎接这一挑战,播音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逐步实现从播音员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演变。要实现从播音员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转变必须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巩固和提高已具备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要锻炼和增强必备的记者素养。播音员大多具备  相似文献   

17.
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与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形象地说,科技记者是始终在陌生的领域里艰难跋涉的人,今天闯进地理学的大门,明天又必须去涉足浩瀚的宇宙,后天也许还要面对许多枯燥的数学符号。而且,每个学科领域又都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科学家研究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东西,我们要在几小时、至多几天、十几天的时间里大致领会它,并准确、生动地报道出去,这就是科技记者不同于其他行业记者的特殊之处,科技记者难当,也就难在这里。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一个合格的科技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记者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如一座百宝山,丰富多采。有的记者、通讯员可以从中采写出引入注目的新闻来;有的却一无所得,或得之甚少。什么道理呢?这里有个新闻敏感问题。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也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19.
张斌 《声屏世界》2012,(7):41-42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名称中包括两个概念:记者和主持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单单具有一名优秀记者或主持人的素质,还必须具备记者和主持人两者的素质。下面以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