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  相似文献   

2.
文为媒     
前不久,又收到女友给我寄来的新闻写作书籍,战友们羡慕得不得了,都说我好幸运,找了一个理解、支持自己工作的好对象。听了战友们的议论,我嘴里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如同喝了蜜一样甜。想起我和女友的相识相爱,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对于初学写作电视剧本的作者,动笔之前是先有了故事动笔好,还是先有了人物再动笔? 深信,这个问题肯定会撞入脑海。“剧作法”之类的书籍说来说去总不敢明确地告诉读者。因为事实上两者都可以走得通。先有了故事去写作的作家不少,先有了人物写出名作的例子也颇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难以一言而尽。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说:对有些初学写作电视剧本的作者,还是先有故事为好。  相似文献   

4.
李希光 《新闻传播》2012,(4):7-9,11
本文描述了中国微博的生存现状与法则,讨论了一个好微博的策划与写作的基本技巧、微博写作的道德操守。作者提出,传播新闻与观点的微博写作要坚持三点:1.调动你粉丝阅读的热情;2.体现你微博的个性;3.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王晓珍 《青年记者》2017,(21):72-73
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故事如饥似渴,因为故事是一种最容易被人类大脑接受的信息组织形态,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作家陈忠实在给一家少儿期刊写评论时提出“谁有故事谁即胜出”.李希光教授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找到好故事.《齐鲁少年》从2007年至今,一直摸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笔者参与了每一期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就如何找到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6.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7.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文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什么叫新闻故事化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写法。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  相似文献   

8.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说的就是我做编辑做记的故事。我的这个故事又可以写作“犹鱼得水”。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伊·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里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要会说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它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是指一个作家在选择故事上的简单。二、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讲的一定是我们感到重要的、感到极端重要的问题,是你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三、一个好的开头。从这个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好的故事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电视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条好的电视新闻要想吸引观众,开头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还是其他种类的通讯,都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都要求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而且要写得“具体深刻,生动感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通讯是要写故事的,是通过写故事来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因此,通讯的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故事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故事、用好故事,让通讯真正成  相似文献   

11.
张弛 《新闻窗》2012,(2):107-108
汶川地震已经接近四年,再读特稿《回家》,我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沉重。一个普通小家庭的悲情故事,唤起了我们心中对灾难的回忆。南方周末2008年年度传媒致敬之特稿写作奖颁给了林天宏的《回家》,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它当之无愧。它仅仅还原了灾难的一点,却能让我们想起了全部。我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的写作,希望总结出它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  相似文献   

13.
彭严 《新闻爱好者》2006,(4S):29-29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15.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4,(12):40-40
故事,人皆喜欢,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提倡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切合读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有所取——譬如一篇好的讲故事的经济报道,商家可以从中看出商机,经济界人士可以从中看出经济态势,而寻常百姓可以欣赏故事的情节。  相似文献   

16.
以前我都是用自叙的方式,从我个人的问题出发写作,社会的问题、读者的问题是次要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人的命运和这个社会的关联,觉得有可能脱离个体写作的樊篱,去思考一些更重大的问题.我不再仅仅把目标定在写内心的真实上,而更多地希望,我写出了外在的真实.这一点可以从这个小说的技术方式上看出来,这次我使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写一个"他"的故事,而不是"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来报道新闻的写作方式,它通过细节的刻画、悬念的设置、平民化的视角、人物的对话以及线性结构的运用,把新闻事实当做一个故事叙述出来,凸显新闻中的人性与人情。  相似文献   

18.
杨驰原 《传媒》2015,(1):24-25
“我是个记者,但不是好记者,也讲不出好故事,但我愿以《传媒》为阵地,对‘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为‘好记者讲好故事’点赞”.这是笔者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组织者的表态,现在笔者的表态落到了实处,“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如期制作出来了,审稿过程中,再次被这些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动,感动之余,连点三赞.  相似文献   

19.
<正>一天,纽约大学的罗伯特·博因顿教授访谈特稿记者劳伦斯·韦施勒,问他是否担心读者厌烦他的作品。劳伦斯·韦施勒回答了两个字:不会。他说:“我看着听故事之人的眼睛,看他们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我根据他们眼神表露的信息来放慢或加快速度。”(1)这种控制故事讲述速度的自觉是一种节奏意识。就故事写作而言,仅有丰满的人物、紧凑的情节和丰富的对话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切的叙事节奏与读者同呼吸、共舞动。节奏是把读者粘在故事上的胶水。写好节奏的准则是——有快有慢,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20.
一些通讯员,注重稿件的内容写作,这固然不错,但却往往忽视稿件标题的提炼。殊不知,为一篇稿件做一个好题目,也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虽然我是搞业余新闻写作的,时间又不长,但发出的稿子90%被新闻单位采用,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在注意稿件内容的同时,也注意稿件题目的选择。今年7月中旬,我写了一篇一个冒充局长的人在村民家行窃的稿件。稿子写好后,我加了个《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