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2.
(二)“言子”二字的由来 言子二字是重庆话(及四川话)对歇后语的别称。歇后语是什么呢?按《辞海》的解释,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相似文献   

3.
《人民前线》报在创新中落实“三贴近”要求.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策划推出的《老兵说事》专栏,靠“金点子”成功打造品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荣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央视的老毕受邀去我们土木系参加戏剧节开幕式,说他从农村来的,理解的“土木”里的“土”是用黄土搭鸡窝,“木”是用木头做耕犁,相当下里巴人,跟戏剧这样的阳春白雪很不搭调。我们系主任回应说,一般理解的土木系是又土又木,离高雅远点儿。不过呢,土木也算是最为古老的行当,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通俗文艺?有说是大众文艺的,有说是民间文艺的,也有人说起,文化艺术有古今中外之分,通俗文艺的“对立面”是什么?要说起来,俗对雅,通俗文艺自然得以“高雅文艺”来比较了。其实,俗雅之间本无严格的界线可分。不过,要是说将起  相似文献   

6.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流传甚广甚远  相似文献   

7.
义乌市广播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是一档起步较迟的民生新闻类栏目。由于创办者总结了民生新闻栏目先行者的得与失,在民生新闻的样式上敢于创新,在“俗”的外壳、“俗”的内容中散发出雅的清香。  相似文献   

8.
为了追求目标受众的最大化,时下的电视节目普遍有一种娱乐化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受众渴望媒体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我台大型人文类谈话节目《开坛》,以人文精神的张扬之地、知识才骏的精神大餐为自己的传播理念。由于它是一种窄播化的节目.因此受众范围相对较窄,成为屏幕上的“阳春白雪”,是一种雅文化。依托《开坛》栏目的大型文化活动金庸“华山论剑”,在雅与俗的统一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使文化和娱乐实现了一次成功的链接。  相似文献   

9.
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凭借小品《不差钱》中的表演,全国观众都认识了小沈阳。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在初期的追捧声过后,紧随而来的便是一些质疑的声音,不少观众认为,小沈阳化浓妆、别发卡。跑偏七分裤,抹个红嘴唇,背个小包,走路还PIA-PIA地,其恶搞形象难登大雅之堂,简言之,就是“俗”。于是,对小沈阳的评价便有了“俗”与“雅”之争。  相似文献   

10.
无话可对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二套改版后推出的新节目。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话”的解释是这样的:1.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主要是指人物的对白),《对话》显然不是这个意思;2.是指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与谈判,与(《对话》有点沾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话”是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或几个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谈话。如果没有不同的观点谈话,就不应该叫对话,而应该是“聊天”或“侃大山”。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元旦,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板块”式综合性节目——《假日生活》与听众见面了。这个主持人节目逢星期日和节日播出,一次60分钟。熔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炉,以健康、轻松、通俗为基调,力争俗中求雅,雅俗共赏。半年来,这个节目引起了本省和邻省听众的强烈兴趣,收到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两万多件听众来信,并且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相当数量的固定听众群。为什么听众会如此喜爱这个长达一小时的节目?思来想去,结论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竞争日趋剧烈。在文化市场上,俗文化长驱直入,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雅文化几乎无还手之力;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导向上,雅文化则深受褒奖,而俗文化却较难登堂入室。这是国家力量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校正,也可以看作是“雅俗之战”的第二战场。先看第一个战场。我们权且叫作“市场战”。在市场上,通俗文化的市场是个大市场,高雅文化的市场是个小市场。一般说来,通俗文化较易生产,而经  相似文献   

13.
秦沈 《新闻知识》2003,(11):9-10
我们经常说电视是一种大众消费,是一种“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受众最大化了就是效益最大化,所以,电视节目若真能雅俗共赏才是电视传媒从业人员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陕西电视台大型人文类谈话节目《开坛》以人文精神的张扬之地,知识才骏的精神大餐为自己的传播理念。由于它是一种窄播化的节目,因此受众范围相对较窄,成为屏幕上的“阳春白雪”,是一种雅文化。依  相似文献   

14.
“雅”与“俗”这对矛盾,一直是道难解的题。字典中对“雅”的解释为,“正规的,美好的,深奥的,商品味的”;对“俗”的解释是:“大众化的,最通行,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由于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等多方位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在文艺作品方面,由于作者和读者的雅俗品位不同,更造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局面。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挂历,就其种类的属性,无疑是归入通俗一类的出版物。但是,因为它所面对的读者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口味和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编辑思路、选题内容、设计风格等,只定位在“通俗”方面。只有充分认识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挂历常编常新,多层次地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我们还应该努力在通俗的题材和内容中灌注高雅的品位,使文化层次低的读者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美的高层次陶冶。因此挂历的特性必须是雅俗共赏,雅中藏俗。只有这样,才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所欢迎,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丰厚的回报。从理性上认识雅俗互补的重要性并不是最难的,真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寻找雅与俗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俗”有三六九等。最低的一等是“恶俗”:比如农村妇女跳在房顶上骂街、脱衣舞,还有一种叫“黄片”的电视片。稍低一等是“低俗”、“庸俗”:比如巨肥的妇女绷条健美裤、形成视觉污染的店面设计、拼命想叫人笑却愈加让人觉着可怜的相声,还有一种叫“娱乐片”──让人难捱的武打片。好的一等,就是“通俗”:比如《好汉歌》、西湖、新年贺卡、《渴望》,以及好莱坞制作精良的好片子……。那这“通俗”和前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有三点:它健康,高妙,接受者喜闻乐见。健康与否这一问题,世人心里有杆称,无需赘言。如果把这一点搁下…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书肆”?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卖书的市肆”。“肆”,集市贸易之处就叫肆。成行列队地分别经营各类商品,叫列肆。《论语·子张篇》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庄子·外物篇》说“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君子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两处所说的“肆”,都是贸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正>《特别关注》杂志的“书中事”栏目极富特色,为杂志的品位和格调,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特别关注》确立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即“雅事俗说,俗事雅说”。一、编辑智慧的结晶“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这八个字的率先提出,并运用于办刊实践取得成功的人,是作家韩少功先生。20世纪90年代,韩少功创办《海南纪实》,定位“雅事俗说,俗事雅说”,要让“初中以上的人,都能读懂、感兴趣”。后来,韩少功改造《天涯》杂志,设“特别报道”栏目,也沿用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  相似文献   

20.
更上一层楼     
《新闻与写作》在同类刊物中影响大原因有两条:1、刊物中理论性的文章层次高,这类文章经常引起新闻界注意。应该肯定刊物自创刊以来。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大方向是正确的。2、刊物介绍新闻写作知识,有知识性、基础性、系统性,“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