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o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2.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ó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3.
“致使”是个隐性构件,有独立的句法位置,还有音韵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汉语中,可通过动词移位或插入“把”等手段使之获得满足。语义上的“致使”是由“把”字句等致使句式中的“致使”构件所负载。“致使”构件选择论元并指派语义角色,所以“致事”的语义关系较复杂;“致使”有音韵上的需求,而早期汉语没有功能范畴“把”,造成词序演变的假象。  相似文献   

4.
关于汉语是否存在零价动词存在着争议,本文将原零价动词分为两类:天气类和灾难类,在配价语义范畴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句法和语义过滤认定天气类动词是词组而非动词;通过语义蕴含测试和论证处所成分的价语成分资格,认定灾难类动词需要有强制性语义成分,并通过VP的转指论证灾难类动词是一价动词;并对汉语和英语在零价动词上的差异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AGR(一致关系)特征和动词与配价成分融合是英汉零价动词差异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得出汉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零价动词的结论,我们还把灾难类动词和相关的一价动词在句法上和语义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句法生成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致使是起始的使役化和起始是致使的去使役化,两种解释都有许多反例。独立生成论则由于其假定致使-起始交替动词虽是同根生但彼此互不依赖,解决了生成语义学遗留下来的一些句法和语义问题。  相似文献   

6.
轻动词CAUSE为致使语法研究,尤其是对致使的句法解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视角。在现代汉语里,CAUSE的语音实现是一个由词汇型CAUSE、词缀型CAUSE和空语类CAUSE构成的连续统。CAUSE的强形式特征核查要求因其语音实现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在句法推导的经济性原则下触发相应的句法操作,推导出不同类型的致使结构。  相似文献   

7.
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致使是汉语动补复合词的重要特征。动补复合词到底是在词库内还是句法层面上生成的,其致使性特征又是如何核查的,这些问题引起了生成语法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在评介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语义特征,探讨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考察结果表明,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致使性特征似应视为句法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论元结构主要表示述语和与之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致使句表达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而引发的,论元易位指某些动词通过其论元位置的调换可以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的致使句,对比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及论元结构易位的异同,介绍英语中心理致使动词翻译的常见错误,以期对英汉致使句差异的了解及翻译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9.
陈钦 《英语辅导》2011,(4):145-147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对“哭瞎了眼睛”这一类句子进行了语义阐释。此类句子符合动结构式的论元结构:施事和受事,其中施事由致使动词提供,受事由构式单独提供。它们属于自致使义动结式。自致使义动结式有一些句法限制,包括主语限制和完成体限制。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颜渊》中,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句话。对于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也是意见不一。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君君等结构进行句法与语义解释:1)VP+D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动宾结构,或者说是使动式,其语义为"使君主(现实状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并从v P壳结构和移位合并原理来分析"君君"等结构以及其中的隐形主语。"君1君2"结构之所以能够理解为"(我们)使君1成为君2",是因为动词先与"完成"义轻动词合并。但除此之外,轻动词还有"致使"义,所以第一次合并之后,又与"致使"义轻动词合并,从而形成了一个双v PShell的结构。2)DP+V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主谓结构,其语义为"君主(现实状态)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但不同于刚才讲的双v PShell结构,DP+VP结构下只存在一个v P壳结构。并讨论第二个"君""臣""父""子"何以作谓语。  相似文献   

11.
具体探讨了仅仅局限于英语而在其它语言中难觅踪影的一种HAVE用法——动态(dynamic)HAVE。运用HAVE分解法,分析“致使”和“经历”HAVE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现:动态HAVE动词构成了词项语义丰富的复杂谓词。诸如此类的动词从它们的句法功能而不是词汇语义特征获得释义。它们的语义解释取决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探讨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基础,即致使移动图式,并分析其隐喻表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结构在认知基础、语义、句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差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语义分析入手,对英汉客观致使动词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和分析发现,英汉客观致使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较大共性,但由于英汉语言类型的差异以及概念化方式的不同,在动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微观的句法表达上,英汉语言有着各自的表达特点,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种较独特的致使移动构架句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本文以英语致使移动句式为主线,从语义、句型等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句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藏缅语动词研究一直强调非使动/使动对立本文从广义致使义出发、讨论了拉祜语致使范畴的语法结构类型、语义结构类型以及相关的语法化和变价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沈阳 《中国语文》2015,(2):105-120,191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非致使型动补结构分为语义指动型和语义指施型两个次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完成貌类、Vt1+Vt-i2+O类和Vi+C类三种次类。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大大地先于后者。无论是语义指动型还是语义指施型动补结构最初都是从连动结构演变而来。这些动补结构的演变主要是依靠第二个谓词的虚化,其虚化途径主要是沿着动作动词→结果补语→(事态助词)→程度补语→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补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双宾结构中,语素成分“给”、“走”或者其隐性形式在决定问宾的题元角色、双宾结构的语义蕴含以及直接宾语的传递方向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VP投射内问宾和直宾之间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关系制约着英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连续统概念能更直观地显现汉语各类动词的双宾属性。依据Chomsky(2005a,b;2006)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理论和不可解读特征移交性理论,英汉双宾结构中的三个论元成分均可得到恰当的格赋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心理使役类动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运用题元阶层理论分析了心理使役类动词和心理状态类动词在句法形式上的差异,同时指出心理使役类动词区别于心理状态类动词的另一特点,即可以进入使动及物和自动不及物两种句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增元结构的认定依据动词的黏着性增元形素,汉语因此被认为是非增元语言。然而,零形素句法理论、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汉语中存在个别显性增元形素的事实、汉语中与非核心论元相关的语义现象等都指向相反的结论:汉语中存在增元结构。在句法方面,增元形素,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可以允准一个非核心论元,在VP之上投射ApplP。基于语段论的句法推导能够简易地生成汉语各类增元结构的表层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