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阅读的兴起,移动有声阅读成为数字时代人们的流行阅读方式。移动有声读物能够很好地满足成人随时随地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在成人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面向成人教育的移动有声读物阅读推广,对改善成人教育学生的阅读现状、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成人阅读现状和影响成人教育学生阅读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移动有声读物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提出了面向成人教育的移动有声读物阅读推广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泛在知识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逐渐朝着移动阅读方向发展。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大学院校移动阅读开展研究,分别是移动阅读工具的使用、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者的移动阅读行为和移动阅读的态度。从研究的结果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移动阅读现状,并给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移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师生不断更新的学习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优势,探寻出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别从院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线上智能平台的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大学生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核心人群。文章以问卷调查作为基本研究方法,选取华中地区两所高校,从阅读时间增量和阅读时间存量角度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阅读时间增量来看,大学生认为数字化阅读具有较大优势,数字化阅读被选择的概率较高、重要性更强、花费的时间更多,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阅读时间存量来看,虽然大学生部分发挥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信息来源数量、信息处理方式数量、信息共享方式数量、资源收集方法数量、分享心得方式数量、信息反馈方式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纸质阅读,但是大学生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随机浏览的概率更大,对信息的定制、收集、整理、分享、传播和反馈等相关技术使用不够。由此得出结论:由于对数字化阅读的适应性和碎片化阅读的发展,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时间增量已经完成;从阅读时间存量角度来看,虽然大学生部分发挥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但是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不足,高校需重视学生数字化阅读中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有声阅读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移动有声阅读发展迅速.基于移动有声阅读平台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行业规范欠缺、场景划分较粗等,从革新平台内容与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运营模式、建立健全监督及审查机制、细分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移动有声阅读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图书馆彻夜苦读的场景已经鲜见,相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进行阅读、吸取知识。因此,以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呈现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高节奏、高效率的需求,如何将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正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无纸化的电子借阅解决了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移动信息环境一方面使阅读活动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对图书馆的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移动阅读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出理性的思考,调整服务策略以迎合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8.
董国英  尹红 《海外英语》2023,(9):138-140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多元化,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主要目标之一。且移动微学习资源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高度契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接受度和认可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明确移动微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概念,基于移动微学习资源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行性、必要性。继而通过整合移动微学习内容、利用微平台强化互动、建立微学习电子档案、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移动学习(M-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银川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大学生经常采用的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的态度与行为,以期对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移动阅读行为体现出多元化特征。以问卷的方式,面向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用户进行移动阅读的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阅读已经普遍为社会公众所接受。与青年学生相比,公众移动阅读频次相对较少,但单次阅读时间更长,在移动阅读场景和时间选择方面也会受到更多因素制约。建议图书馆应当明确公众移动阅读的个性化需求,补充"浅显、简短"的移动阅读资源,为用户提供阅读推荐和导读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阅读终端、移动阅读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下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相应对策,指出移动阅读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全新的思路考虑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做好在阅读终端多样化环境里迎接挑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全球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MOOC(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不断涌现,使得借助智能手机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高质量学习资源进行移动学习的方式,成为当代大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智能手机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通话、通信等需求的同时,既可以用来实施移动学习,也可以作为娱乐的工具。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充分利用移动工具学习开放课程,才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杨美滨 《考试周刊》2014,(62):39-40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即听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动觉触觉学习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采取有声阅读、绘本阅读和文本阅读相结合及在玩中阅读等方式,实现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4.
有声阅读是以有声读物为载体开展的一种阅读活动,通过将英语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语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本文对有声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了有声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期望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通过有声思维阅读实验调查了本校高水平英语阅读者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两组低水平阅读者为受试开展了有声思维阅读对比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将有声思维法纳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声思维阅读训练,可以完善他们的阅读策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生活。"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日益被广大学者关注。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学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目前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学校三方提出建议,让学生充分地利用移动学习资源,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有趣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将更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移动智能终端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学习者的关注和尝试。通过分析移动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以及数字化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学体育学习资源设计要求及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极不合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学校应采取的对策是:(1)应加大导读力度,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2)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大学生阅读;(3)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19.
赵占香  张平 《考试周刊》2015,(33):150-151
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当今大学生受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影响,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结合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与图书馆资源,在大学生中推广订制的"微阅读"计划,以手机推送形式为学生提供手机阅读服务,是扩大大学生阅读量,引导健康阅读,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侯丽丽 《考试周刊》2010,(7):119-120
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有声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日语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如何利用有声资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学生对有声资源的利用,除了“听”和“看”有图像的有声资源.还要“读”及“模仿”有声资源。在教与学中充分利用有声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