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己诗时多为五古 ,实是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 ,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 ,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古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 ,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弦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我国学史上颇负盛名,人们普遍认为,其七绝具有“婉丽”,“锤炼”的风格特色。笔认为,这一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王昌龄以女性为题材的七绝中,它是王昌龄继承并改造齐宫体诗的结果。本从七绝体裁,诗作题材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李剑冰在唐代姹紫嫣红,百卉竞丽的诗歌园地中,绝句之花开得格外瑰丽。而在唐代绝句好手中,盛唐的王昌龄也许是最为杰出的一位。王昌龄在其生活的时代就有极高的诗誉。在当时有“诗家夫子三江宁”之称①。他与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盛唐...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我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人们普遍认为,其七绝具有"婉丽"、"锤炼"的风格特色.笔者认为,这一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王昌龄以女性为题材的七绝中,它是王昌龄继承并改造齐梁宫体诗的结果.本文从七绝体裁、诗作题材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研究者对其因何种诗体成名存在争议。本文将立足于王昌龄现存作品和时人对其诗歌的评价,从诗歌创作、传播方式、读者接受三个环节,结合王昌龄的赠人诗、盛唐诗选本选王昌龄诗、王昌龄被选入歌词的诗和当时的诗坛风气、雅俗观念及王昌龄诗歌理论两大部分六个方面来探寻其获得诗名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五古与七绝风格之比较及其创作心态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歌创作成就 ,主要在五古和七绝两种体裁上。其五古显得严正肃然 ,高古劲健 ,饶有风骨 ;其七绝却呈现出华美婉丽、精工雕琢的诗风。前者反映了他对以陈子昂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思潮的响应 ,后者则反映了他对文学复古思潮中矫枉过正的偏激有所修正的态度。将他在这两种诗体上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与他的诗论结合起来考察 ,还可看出他以五古经营世务和以七绝遣兴抒怀的不同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7.
李白,有"诗仙"之称,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同为盛唐诗人的他们,在七言绝句上都造诣颇深,但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诗风也是不尽相同的。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相同点的比较1.共同受当时豪爽任侠的影响。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尽显睥  相似文献   

8.
李白和王昌龄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作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李白有"诗仙"之称,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王昌龄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尽管他们的七绝在体裁、描写手法、意象、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同在一个朝代的他们,七绝作品还是有很多相同点的。一、均受当时豪爽任侠思想的影响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大有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而李白也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堪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题材广泛,构思新奇,因内容不同而特色各异。尤其是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作的阴柔之美。本文试就王昌龄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何绍基所著《东洲草堂诗钞》,共有二千余首,五律、七律、五古、七古、七绝均皆擅长,达到了当时诗歌水平的最高成就,还提供了前人没有提供的新东西.下面拟就它的艺术特色,作个粗浅分析,从五个大的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12.
唐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发达,国力昌盛,是当时世界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同时,它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涌现了二千三百多位诗人和将近五万首的诗歌。在这样众多的诗人和作品中,王昌龄的七绝,却别树一帜,引起人民广泛的热爱和传诵。他的许多名篇,当时就已被乐工入乐,歌妓传唱。享有“七绝圣手”和“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称。他的七绝和李白的七绝齐名。被后人王世贞誉  相似文献   

13.
旗亭画壁     
唐开元时 ,一日天寒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相约旗亭———即酒楼———赊酒小饮。当时高适尚在浪迹渔樵 ,而王之涣、王昌龄也不过风尘作吏 ,虽然三人都是名扬诗坛的诗人 ,却又都是仕途坎坷的穷书生 ,只能赊酒而饮。正饮酒时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穷诗人们避席于酒楼一角 ,拥炉火而看热闹。片刻之后 ,又有妙妓数人络绎而来 ,皆衣饰华丽 ,为当时著名歌者。当乐声奏起时 ,诗人私相约道 :“我辈各擅诗名 ,每每不能自定甲乙 ,今日正可密观诸伶所唱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 ,则为优矣 !”前三位依次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  相似文献   

14.
繁花似锦的盛唐,王昌龄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尤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与李白并称为“七绝圣手”。本文从王昌龄诗歌中爱国、闺怨、送别赠答三类题材作品,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从一个特别的面来再次审视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坛,如一个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风云际会,各显身手。王昌龄则是这一特殊赛场上的特殊人物:其诗作,特别是七绝,取得了令当时及后世共同称誉的辉煌成就;同时,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法,培养诗才;他还潜心于创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诗论观点。因而,王昌龄既是一名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又是执教有方、颇有建树的“教练员”,同时还是对这一“比赛项目”潜心探讨,理论创获颇多的“研究员”。一人而身兼“三职”,这在盛唐诗坛“赛场”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是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兄之咸、之贲也是诗人。王之涣在少年时很有侠气,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中年折节工文,过了十五年优游山水的生活,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每有佳作,乐工便辄取以被声律,因而名动一时。靳能在对他所写的《墓志铭》中,称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其诗名之盛。他描写西北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可惜他的作品多已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绝句六首。他的五绝《登鹳雀楼》和七绝《凉州词》,均可列入盛唐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他生于公元七世纪九十年代,出身寒微,但少有大志,希望被人重用而博取功名。他在《上李侍郎书》中所说:“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他虽命运多羁,仕途坎坷,但在诗坛上。却有“诗家夫子”之称,尤以七言绝旬最为擅长。故有“七绝圣手”之誉。在同时代诗人中。可以和李白的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  相似文献   

18.
明清诗论家多认为古体诗具有不同于近体的特殊声调,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把这一观念具体化。他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标出五古的平仄,进而提出如果某句平仄与近体相同,那么此联另一句则必须与近体相异。翁方纲批评赵执信《声调谱》不符合创作实际,但结合中唐以后五古创作可知,赵执信所归纳的五古特殊声调确被大多数诗人所遵循。  相似文献   

19.
李白(701—762)和王昌龄(698—约756)同时身为盛唐著名诗人,而且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一生有着密切的交往。王昌龄,字少伯,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三十岁时进士登第。大约四十岁,远谪岭南。第二年北归,调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几年后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又有"王龙标"之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称"七绝圣手"。著名的诗作《从军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都属七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相似文献   

20.
范芳丽 《现代语文》2006,(11):16-17
一、从社会背景看曹贞吉词创作的原因 从曹贞吉一生的创作来看,他开始是在诗坛小有名气,之后才又进军词坛并大施才华,令其词名大大掩过了其诗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他在词坛创造了辉煌之后,并没有在词坛一直走下去,最后又回归了诗坛。他在中举之后有一段时期大量做诗,并以其诗名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之间诗作减少,兴趣明显的转向填词。出任徽州府同知之后,他又开始大量作诗。有人认为曹贞吉废诗填词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兴趣的转移,另一方面是受到当时坛上风气的影响。然而从康熙十一年到康熙二十四年这十几年间,曹贞吉正是在内阁中书任上的时期,是他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十几年。也正是在这十几年里,他的胞弟曹申吉因被反军所执被认为是逆臣,而后又遇害。手足之情令他无法不思念自己的亲弟弟,政治上的压抑却使他无从寄托,无从申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