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2.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种困惑,就是新闻报道难写。编辑部也反映来稿中“一般化”的稿件太多。什么是“一般化”的报道,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大类:一是主题重复,手法霄同,经常“撞车”的稿件;二是反映节日活动、农事活动、生产进度,唱“四季歌”的稿件。出现“一般化”报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避免“一般化”的方法也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觉得主动出击抓问题,是克服“一般化”报道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问题”,也就是新闻作品的主题。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问题抓得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姚娟 《新闻实践》2011,(7):42-44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热点。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事件再次把食品安全报道推进公众视野。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完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处于尴尬地位,社会公众和专家既肯定媒体的积极性、建设性作用,也批评媒体的“炒作”、报道不科学甚至失实等不规范行为。媒体该如何正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本专栏的几篇文章作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一个共识是:成为让公众信服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载体,应是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要搞好“三农”报道,首先要面向实际,走进农村,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什么问题,存在什么矛盾?按照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当前“三农”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地市党报不能不时时刻刻加以思考和调研。只有善于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建设的全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看,才能明确“三农”报道的方向,从而组织策划和写出有力度、有影响、有震撼力的“三农”报道来。  相似文献   

6.
肖峰 《新闻知识》2001,(7):14-15
为了掌握新闻记者的成才规律,有人把记者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作家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我认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尤其应当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因为,记者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报道事实,一方面是解释事实。解释,就是把社会问题研究比较透了,记者才能更好地报道,如果记者不拿出点时间研究问题,增长见识,我们的报道也难搞好,记者的社会责任也会落空。走学者型记者之路,就是提倡记者对实际工作和实现中的各种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范长江说:“记者要用毕生精力研究…  相似文献   

7.
蒋继斌 《新闻窗》2010,(2):59-59
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多指的是赛事类报道,赛事的“含金量”和新闻的重要性成正比,例如最重要的奥运会、次重要的亚运会、全运会等等,如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新闻逐步“异化”,“赛场之外”正在成为主流。这些涵盖范围更广的体育新闻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新闻泛滥、恶意进行炒作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炒作”是经济领域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也是新闻媒体,特别是经济类新闻特别喜欢报道的重点。前几天,一家中央级媒体在节目中报道,现在市场上开始炒作宜兴壶,一把去年几百元买的宜兴壶,现在已经炒到几十万。记者同时把镜头切换到一个买有大量宜兴壶的炒家的家中,该炒家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把壶是多少钱买的,现在升值了多少,那把壶是哪位名家的,现在已经升值了多少倍,谁出了多少价他都没卖。整条新闻给人们的印象是,现在是炒作宜兴壶的黄金时候,炒作宜兴壶可以发大财。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1.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4.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15.
吴超 《军事记者》2011,(11):37-38
近些年来.有不少新鲜事儿在新闻圈里冒了出来.不经意间就多了几分思考,有了些许感慨。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算作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一、都是谁在发布新闻? 素以能“炒作”而闻名于世的新闻界,现在似乎逐渐哑火了。现象有三:一是不少“硬新闻”都是始于网络后才见诸报端:二是记者总是迟于新闻事件进入:三是记者写的稿子似乎远不如“草根们”写的稿子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16.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7.
杨雪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6-107
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和重心,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而作为一名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如何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怎样才能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笔者认为,要想服务好“三农”,必须当好“三员”。  相似文献   

18.
蔡骐 《新闻记者》2006,(7):20-21
对于国内媒体这次围绕王菲生子所表演的狂欢,一家著名刊物直接以“狗仔之春”来命名,于是一个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那就是国内的狗仔队是不是真的已成气候?这一次关于王菲生子的炒作是不是他们的高调登场?仔细思考,答案也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声誉,多年来由于它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垂减.面的认可。三任国家总理都给“焦点‘兢炎”题词,这就更使“焦点访谈”的新闻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焦点访谈”的报道首先婴确保真实性、客观公正性,作为多年在这一栏目工作的记者,我深有感触。只有用事实说话,确保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才能在别人的质疑、批评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诋毁时立于不败之地。我本人就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2003年,记者关于福建某市“阳光工程”的报道,引出的一场风波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