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定川 《中国广播》2011,(11):57-60
近几年,“纯新闻”逐渐成为新闻主体、特别是广播的主流,而对深度报道认知有淡化的趋向。本文着重探讨深度报道与“纯新闻”的差异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提出“纯新闻”与深度报道具有派生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3.
2005年盛夏之际,记者应邀参加福建省尤溪县“村村通”广播庆祝活动。这个地处闽中山区、并不很富裕的县,通广播的质量却是福建全省一流的,且不说在全省率先“村村通”,在全国也是少见。参加庆祝者都是与广播有缘人士,大家在田问地头、大街小巷高兴地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清晰地进入千家万户,欣喜地看到荷锄的农人在劳作之际、闲暇之时能听到为  相似文献   
4.
2005年盛夏之际,记者应邀参加福建省尤溪县“村村通”广播庆祝活动。这个地处闽中山区、并不很富裕的县,通广播的质量却是福建全省一流的,且不说在全省率先“村村通”,在全国亦少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广播界的节目改革新招层出,办广播的理念嬗变,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时效性、新闻性强的广播作品。然而,在追求时效的同时,大量广播新闻作品却忽略了听觉之关。文章认为,广播新闻作品应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段,关注听觉之美,创造广播之美,使广播新闻即可听又好听,以吸引更多听众。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为精彩的小说、散文所陶醉,为庄严雄浑的交响乐所感染,为气韵生动的丹青妙笔所折服,但作为人民群众天天必看必听的新闻报道,在讲究美,特别是精彩的语言上还有许多缺失。精彩的事物容易打动人并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新闻要用精妙的文笔,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广播.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有一条十分醒目的标语:打土豪,分土地。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再明确不过。短短六个字,让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愿望跃然而出。无怪乎,它吸引着千千万万农民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顾一切。不能不说这是高超的宣传艺术的具体体现。现在很多地方农村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问乡镇干部,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怎样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木然者有之,摇头者有之,含糊其辞者亦有之。干部如此,群众的感受可想而知。什么原因?这样的标语的实际效果远不及“打土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