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简易应付量表对253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幼儿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与知觉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幼儿教师其知觉压力、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生活满意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幼儿教师的知觉压力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生活满意度与知觉压力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而,提高生活满意度,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降低幼儿教师的知觉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球经历了重大疫情——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袭击,新型冠状病毒患者都伴有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样症状,并伴有肾衰竭等。面对本次疫情,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临床医学院2017级至2019级233名学生的调查,对COVID-19疫情期间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调整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疫情,人们会与2003年的SARS疫情做比较,从而使人们对这次疫情认识的紧张性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恐惧。(2)学生对COVID-19的有关情况了解的不够,平均水平处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一般水平。(3)疫情发展的前期,学生、青年人对COVID-19的关注比中老年人高;中期则是中年人对此关注更多一些。疫情信息的获得其中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为互联网、电视。(4)本次疫情对人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由于政府及时有效地进行宣传引导,使得人们的紧张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使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西藏地区3所高校2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专业和民族差异;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进而得出结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乡镇青少年的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适应和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以及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对277名乡镇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家庭功能、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三者均具有显著相关性;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因素,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亲子关系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582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亲子、同伴、师生关系能预测初中生的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焦虑的关系,并检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调查369名高校教师。发现:工作压力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45,p0.0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龄和职称后,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都可以显著的预测焦虑(β=-0.122,p0.05;β=-0.152,p0.05);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与焦虑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22,p0.05)。压力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焦虑、主观支持能调节工作压力和焦虑的关系,支持了缓冲器模型。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资源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考察流动儿童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建立三者的关系模型,选取511名流动儿童,运用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素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与自尊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证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存在高自尊异质性现象,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高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T)、自尊量表(S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韶关市某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376名学生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该校高中生考试焦虑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自尊、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自尊和考试焦虑的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对考试焦虑的回归效应显著,而且在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培养高中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PSSS)对8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朋友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感(r=-.29,p〈0.001)和朋友支持(r=-.11,p〈0.01)均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朋友支持与社交焦虑间有中介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朋友领悟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并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1.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整体主义精神,守望相助、友善团结和共克时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以改革创新、科技防疫以及理性反思赋予了时代精神新的丰富内涵。中国的抗疫成果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抗疫思维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抗击了3个多月后,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大学生开学返校仍将是一场"硬仗"。为保障大学生安全返校,提出一些返校前、返校期间及返校后的防控策略,供大学生返校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过程中,合理的疫情传播预测对于疫情防控有重要参考意义。为了对病毒传播进行合理预测,针对传统疫情传播预测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组合式神经网络的疫情传播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湖北省1月29日-3月15日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预测及湖北省每日累计确诊人数预测。预测结果分析显示,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有效。模型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MRE)不超过0.16,均方误差(MSE)不超过0.1,均方根误差(RMSE)为0.262 9,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几种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基于武汉市与广东省疫情传播预测的实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LS)对368名被试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分析表明,性别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要素上存在主效应;性别和专业在家庭支持上存在交互效应;专业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主效应。(2)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3)生活满意度对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某高校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学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通过问卷星调查某高校医学生。结果:共回收问卷1543份,有效问卷1541份,有效应答率为99.87%。医学生在COVID-19命名、宿主、传染病管理类别、杀毒方法方面,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防护措施、主要症状、对政府采取的政策及面对疫情的紧张程度方面,各专业和各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吃野味行为方面,疫情前各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后各专业和各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对COVID-19相关知识总体上认知有限,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各年级间认知存在差异,各专业间差异不大,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冲击的背景,选择医疗卫生产品电商采购指数建立VAR模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卫生产品电商消费冲击的影响。分析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医疗卫生产品电商消费需求增长,为医疗卫生产品电商销售带来了契机,供应商和消费者对医疗卫生产品电商消费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疫情对医疗卫生产品消费的冲击影响具有时间属性、短期性和外生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并具有时滞性效应。为了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合理引导医疗卫生产品电商消费,可以采用"推式技术"推送防疫宣传知识;以消费数字化转型应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提高医疗产业链应对突发情况的弹性和速度;利用疫情防控时空差异和时滞效应,扩大医疗防控物资的生产和出口;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对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和伤害,人类正步入 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共存的后大流行时代。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虽然多数国家和 地区采取了关闭学校等措施,但我们仍积累了统筹防控疫情、线上授课、国际合作等诸多“停课不停学”的相 关经验。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教师和学生对基于人工智能的线上教学以及人工智能在现场教学 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以及由此诱发的种种心理与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适用于工业社会的制度 化学校教育系统本身的封闭性与知识训练模式。在后大流行时代,亟待反思教育的本质,确立儿童(学习 者)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建构基于智 能技术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学校-社会-家庭多元互动的社会化教育生态 系统,从根本上变革学与教的范式,形塑融合学习、创新与体验为一体的教育生态机制,同时,着力破解教育 生态不均衡难题,营造个体与区域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尽力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但线上教学不同于教室课堂,教务学工如何联动做好疫情特殊时期线上教学的日常管理是当前形势下值得思考的课题。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结合在线教学运行实际,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教务学工有效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分类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复课,我国疫情也进入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将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对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新挑战和新要求,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学校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一次凸显。未来,学校教育将走向线上与线下混融共生教学,将走向家校合作共育,将更注重对生命健康的教育。学校教育面对疫情影响的挑战、变革转型趋势前瞻性的探索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相关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Within medical education a reduction in curriculum time for subjects, such as anatomy puts pressure on educators to ensure the same learning outcomes are conveyed in less time. This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act negatively on student experience. Near-peer teaching (NPT) is often praised as an effective revision tool, but its use as a frontline teaching resource remains unreported.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or NPT to promote delivery of learning outcomes and maximize student experience within a neuroanatomy module for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 The study occurred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1) frontline NPT of cranial nerves, (2) revision session NPT of cranial nerves, and (3) NPT alongside faculty staff in laboratory-based neuroanatomy practical exercises.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components, knowledge was measured using a pre- and post-session test and student perception was ascerta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For the third component, student perception was assessed with an end-of-modul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NPT was well received by learners. A significant knowledge gain was seen between the pre- and post-session test of the frontline NPT session. The study presents evidence in favor of using NPTs to supplement the delivery of learning outcomes in a time and resource constrained curriculum. In particular, for the effective delivery of frontline material. Anat Sci Educ 0: 1–9. © 2018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