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身体锻炼影响中学生自尊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自尊是最能标示和影响情绪及生活调节状况的人格变量,它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锻炼心理学领域,自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去寻求身体锻炼与中学生自尊的关系,发现身体锻炼的各因素和中学生自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提高中学生自尊的途径有5条。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新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人格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中学体育教学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组织过程的复杂性等特征,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格层次提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建新 《精武》2013,(23):62-62,64
传统的体育教育缺乏对于体育精神的挖掘,忽视了对于中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启迪,在中学的体育教育中,通过对学生们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于中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影响和熏陶的作用,为学生人格精神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作用,并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利用体育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4.
体育活动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全面健康发展和生活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从七年级至高三年级,六个年级共938名在校学生。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问卷,对上述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和身体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学校体育教学和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中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我国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支持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验证基本心理需要和身体自尊的中介效应潜变量路径模型,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Deci&Ryan,1985)进行了检验.1 200名6至9年级的中学生参与了自主支持感、基本心理需要、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量表测验,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指数支持了假设模型.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非常显著,基本心理需要在自主支持感与身体自尊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身体自尊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生活满意感关系间也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学体育课老师有必要营造一种自主支持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三种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理论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中学生体育课堂中的适切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郭文秀 《湖北体育科技》2023,(3):205-209+255
从锻炼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引入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2个中介变量,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正念注意与觉知量表以及身体自尊量表对河北省6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体育锻炼能够直接正向影响特质正念、身体自尊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同时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体育锻炼能够通过特质正念与身体自尊进一步作用于大学生活满意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特质正念水平,促进运动者身体自尊发展,最终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怯、自尊、人格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怯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对中学生的羞怯感产生积极影响等问题,以羞怯理论为指导,提出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怯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预测设计,对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羞怯的关系及其中介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与羞怯感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中学生的自尊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为正向关系;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变量对中学生羞怯感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自尊、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变量在身体锻炼和羞怯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行编制的《中学生健美操训练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身体自尊调查量表》对广东珠三角地区的200多名参加健美操训练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进行调查,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探寻不同健美操训练习惯与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内在联系,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健美操训练习惯对中学生身体自尊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健美操训练年限较长的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也相对较高;每周不同次数的训练频率,对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较大,在合理范围内,高频率训练的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也较高;每次的训练时长对学生身体自尊的多个维度产长生积极影响,训练时间长,学生的身体自尊得分高;训练强度与学生身体自尊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9.
健美操运动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PQ(儿童版)和自编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对健美操特色学校和一般学校5个年级23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特色学校的学生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显著优于一般学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可以改变小学生神经质和中学生神经质、精神质维度随年级升高的负向发展趋势;健美操对小学生人格中神经质和精神质维度的影响要强于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健美操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田归林  宋兴  刘强 《湖北体育科技》2014,(3):254-256,214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学生的身体自尊状况进行调查,探究初中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雅礼实验中学学生的身体自尊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总体上男生好于女生,初一学生好于初二学生。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996-1001
目的考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其学业自尊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探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青少年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r=0.308,p<0.05)、自我效能感(r=0.207,p<0.001)呈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07,r=0.098,p<0.05),自我效能感在锻炼强度与学业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与学业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其学业自尊水平,但不同等级的运动量,不同体育能力的中学生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2)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事件也可称作生活变化,主要是指可以造成个人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通过对嘉兴市某中学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生活事件各因子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探索通过体育教学缓解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影响的策略研究,以期为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卫东 《体育学刊》2016,(4):97-101
采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以广州市1 9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中学生对学校体育状况的评价。研究结果:1)总体而言中学生对学校体育状况的评价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较低,尤其是初一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总均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来源于城市的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评价总均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3)就读于城市学校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总均分显著高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学生。4)国家级示范性中学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省一级学校学生。5)体育特色学校学生学校层面的体育评价总均分显著高于非体育特色学校学生,但在个体层面体育评价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1)中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评价总体状况良好。2)中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评价在人口学变量、学校地域类型、学校等级类型、是否体育特色学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3)年级、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学校地域类型、学校等级类型和体育特色办校,均是影响中学生对学校体育评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古涵 《灌篮》2021,(3):113-115
心理韧性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人格特征,能够反映出学生情绪、认知以及专注等相关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以及心理测量等方法对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心理韧性整体现状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性分别进行比较,探讨心理韧性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教育逐渐得到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普遍重视。中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决定着祖国的未来。中学美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启蒙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当前体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体校13-18岁学生1386名作为研究组,抽取普通班中学生1141名作为对照1组,重点班中学生714名作为对照2组,以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SMHS)为测试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体校学生心理问题人数检出率为36.87%,普通班学生为24.54%,重点班学生为15.69%。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班学生在量表总分、人际焦虑倾向、过敏倾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较重点班学生在量表总分、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体校中女生较男生在恐怖倾向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运动等级、运动专项对体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4)不同训练年限对体校学生的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同龄中学生差;体校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运动等级与运动专项对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影响;训练年限对体校学生自责倾向与身体症状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中学生体重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中学生当前肥胖和体重偏瘦人群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学时期所形成的体重意识将对今后的体重控制、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采用自编中学生体重自我意识问卷,对1025名中学生从体重自我意识现状、体重自我意识与健康、体重自我意识与体育运动3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提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体重自我意识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红艳  王进  胡炬波 《体育科学》2007,27(11):30-36,77
形体认知偏差定义为自我体型认知与实际生理体型产生的差值,差值越大,偏差越大。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青少年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被试者600名大、中学生填写了一般自尊量表、身体自尊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BMI表。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形体认知偏差在不同体型、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形体认知偏差能够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进行可靠的预测。但无论男、女生,形体认知偏差与生活满意感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不能对生活满意感产生预测效应。路径分析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是通过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这两个中间变量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曲佳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46-547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人格塑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体育精神因为其深刻的内涵,将给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积极的作用。以体育精神的内涵,即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为出发点,讨论体育精神对中学生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耐久跑是中学田径必修项目,也是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对完善中学生人格、提高中学生生活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运动时间较长、运动形式相对单一、耗能大等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恐惧心理,觉得耐久跑课太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耐久跑成了"学生最怕上,教师最怕教"的课。因此,本文把耐久跑一课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在耐久跑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干预,激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奋斗赢取成功,实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