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灵“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吴氏“性灵说”加以概括和探析,以彰显其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2.
性灵说溯源     
考察整个南朝文学文论,发现“性灵说”在南朝已初步形成。以范泰、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南朝作家所言说的“性灵”,是指生命本真的自然天性,包括心灵本真的自然情性。从而奠定了“性灵说”重真性情、崇尚自然与个性的核心思想。“性灵说”在南朝初步形成,佛教大乘涅架学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谢灵运是以“性灵”体现佛性的一个典型。南朝“性灵说”体现了对人“心”的重视,重视体现人本真情性的“心”的灵动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20 世纪的"性灵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提“性灵散文”的话题,在于倡导充分抒发作者性情和深切袒露心灵的、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创作。周作人论及从唐宋直至明清时期流露性灵的散文创作,突出介绍“公安派”的理论主张,认为与“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思潮相一致,此论颇合情理,却未能阐述出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对于“性灵”这一话题之历史沿革的剖析,由于在专制王权的桎梏与束缚底下,无法完成自己发扬个性的任务,因此于“五四”时期重又被提起。而作为现代文明精神标志的个性解放之并未真正实现,就使得提出“性灵”的话题仍有积极意义,也跟散文创作的禀赋相叠合。  相似文献   

4.
林巧敏 《文教资料》2006,18(22):65-66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个词语。自30年代起,林语堂对性灵文学的提倡是不遗余力的。但他所提倡的“性灵”是结合了中西方以及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学观念而成的。本文试就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领域谈谈他的性灵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性灵说是清代诗歌大家袁枚毕生所提倡的诗歌理论。文章试图以其著作《随园诗话》为支点,探讨性灵与性情的关系,阐释“性灵”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严羽诗学对明清时期的“性灵”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严羽论诗主张“吟咏情性” ,直接影响了“性灵”派的诗歌表现真情的观点 ;另一方面严羽提倡“学古” ,这又与明代公安派的反对复古和清代袁枚的“学古”而在“著我”的诗学主张相悖 ,对明清的“性灵”派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五四”时期的“性灵”散,可见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调”的美。“五四”时期的“性灵”散思潮标志着现代散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思潮。  相似文献   

8.
苏虹 《天中学刊》2005,20(6):54-55
“性灵诗派”重要诗人张问陶《船山诗草》中所提出的诗论主张与性灵诗派的代表袁枚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仅重性情之真,亦重性情之美善;不仅重诗中有我,更重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人品与诗品。这些诗论是对袁枚诗论的补救与发展。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生平经历、地域文化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小修涛序》)。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强调文章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个性”.要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性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作文个性化”。因此。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语言也要个性化,要“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语)。怎样才能在作文中亮出自己的个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面对统一的ChatGPT模式对教师主体性写作的羁绊,以“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姿态激发教师的真性情,使教育写作与教师的个体生命脉搏相连,以防技术崇拜下个体创造性的违背风险。为了挽回被他律力量同化的写作心灵与迷失的部分主体精神,可以合理吸收“性灵说”主情的策略,以“情”作为表达的基石,以“真”作为取材的标准,以“变”作为风格的进路,促使教师立足于个体本真,自由独立地去建构文本中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性灵”一词探源入手,并析了袁中郎“性灵”说的成因、内涵及在其小品文创作中的表现特征。文章认为,“性灵”说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晚明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反理学、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特征的时代新潮与袁中郎独具特色的生命个性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传统“性灵”理论的创造性的发挥。中郎小品文是对“性灵”说的最好印证和成功实践。其小品文之“性灵”,主要以“真”、“趣”、“新”为其基本的风格要素。  相似文献   

12.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13.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核心观点,对打破前后七子复古樊篱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影响深远。通过概述其内涵及审美特征,辨析各家批评之说,指出“性灵说”的精华对今人创作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两封信中,袁枚全面的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在文中,他批判了沈德潜“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复古论和“温柔敦厚”、“必关系人伦日用”的儒家正统诗教说,标举个性解放的性灵说,提出“变”是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艳诗”等通俗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中,赞同"性灵说"的声音明显要高亢于否定的声音。究其原因,"性灵说"所潜含的诗学理念与人性解放观念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是契合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支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性灵派研究》是对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进行整体研究的开山之作。它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有关性灵派的所有重要问题,详尽分析了性灵派主要成员的思想、个性和创作得失。材料充实,结体严密,见解深刻,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周君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59-61,74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最初的慷慨激昂、浮躁凌厉到之后迫成隐士,转而大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所相左的“性灵说”,闲适笔调。这样大的转变,也是当时许多文坛人士笔伐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及其代表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自译为《瞬息京华》)的创作,来体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张扬自由之“性灵”最真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 ,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 ,强调自我 ,张扬个性 ;以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者的天然妙合 ;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 ,必须有天才和灵感 ;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 ,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文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 ,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文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性灵派”以“求俗”的文学主张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性灵派”世俗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明清之际理学、心学的发展,市民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都是“性灵派”文学创作俗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