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良知是思悔的道德起源,思悔是认罚的必要条件。无思悔认罚的出现不仅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也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初心,异化出无诚意的“两面人”,最终令教育惩戒陷入又一轮困窘之境。无思悔认罚缘于认罚的权力敬畏属性、教师缺乏辨别意识、激励机制的偏航风险以及个体内心的隐秘性难于查究等因素。需要对作为认罚构件的思悔进行规制,强化认罚真诚性的辨识,突破其识别困境,完善儿童的多元沟通机制,对认罚的心理动因进行道德干预,实现教育惩戒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2.
面对统一的ChatGPT模式对教师主体性写作的羁绊,以“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姿态激发教师的真性情,使教育写作与教师的个体生命脉搏相连,以防技术崇拜下个体创造性的违背风险。为了挽回被他律力量同化的写作心灵与迷失的部分主体精神,可以合理吸收“性灵说”主情的策略,以“情”作为表达的基石,以“真”作为取材的标准,以“变”作为风格的进路,促使教师立足于个体本真,自由独立地去建构文本中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3.
全息理论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观照世界的理论,它存在于自然界、社会、思维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事实上,不管是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本身,还是德育素材,抑或是德育的大环境,都具有全息特征,因而将全息理论用于指导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工作,对于该学科教学现状的改善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将有利于我们以高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进行...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道德也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感指涉人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预见,使人在理性的引导下产生一种有意识的社会之善。培育社会责任感始终应是具体且有限定的,是归于个人且力所能及的,是人在自愿努力中对道德原则的运用,同时却不能脱离目标本身的激情。我们需要普通人的责任典范来传递社会责任感,明辨社会责任中的是非正义,学会正确慷慨并发现真正的利益,在服务社会的责任实践中赢得普遍善意,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干教师引进后不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如时间分配异常、工作性质改变、驱动力不足和人际关系冲突等。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和地方文化的差异。帮助骨干教师融入工作圈子、完善后续配套服务政策、推进管理机制变革和推进制度文化开放、加强骨干教师文化适应研究等,有助于提升骨干教师引进后的工作效益。  相似文献   
7.
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的"社会动力学",需要能动主义的师德实践。自卑作为师德超越的动力源,需要跟随有效的补偿策略。这种超越建立在与社会共处的基础上,且以自我补偿为根本。通过解读意义世界、发展自我概念、获取社会兴趣、设立目标愿景等补偿行为,有助于形成健全的心智,适应环境的变异,继而唤起心灵的教育勇气,树立师德的人文自信,以阔大的尊严唱响脱贫攻坚之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