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宇 《围棋天地》2008,(17):64-69
一方纹枰,若干棋子,一个阵势,一道问题。有常势,无常形,有常道,无常法。凡下棋者,几乎无人不知诘棋,但是,即便天天都沉醉在诘棋迷宫中的人,又对题目背后的世界了解多少?一心求胜者,在他们眼中。诘棋只是砥砺刀锋的磨石。然而,世上可有这样的磨石?能让人伴着一杯清茶、三两盏淡酒,不觉间便遐思千载。围棋的世界有多广阔,诘棋的世界便有多广阔;围棋的世界有多美丽,诘棋的世界便有多美丽。《说文》曰:诘,问也。诘棋,是人对围棋的考问,是围棋对人的考问,或者,更是人对人的考问。  相似文献   

2.
悠然可有棋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黄钟大吕,唱大江东去;柔曼琴弦,吟小桥流水。万里江山万里长,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五千年的人生沉浮,都付与了浅斟低唱。中国围棋亦源远流长,人们既在胜负世界中拼争、嬉戏,又将黑白都化作了歌吟,于是,有了许多的围棋诗。诗中自有棋如玉,歌中自有黑白情。一部诗歌史,同时也就承栽了一部独特的围棋史,棋人、棋事、棋情,棋思、棋道、棋美,正所谓风号这边独好。且让我们沿着诗歌之路,去作一次黑白之旅。有兴致的读者,就跟我们一起上路吧!  相似文献   

3.
(一)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大抵是最沧桑感的慨 叹。 世间的变幻,与棋局的莫测 如此相似,在如此起伏跌宕的棋 局中,常常可以一窥丰富的内心 世界。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喜欢棋, 浸淫既久,对于棋本质的 领悟当不逊于顶尖的棋 手。于是,他们在动荡的时 局中领悟围棋,用玄妙的 围棋来体味人生,甚至于 用围棋入诗入画写小说, 宣泄内心情趣喜好。  相似文献   

4.
棋人棋事     
当年摆棋摊的汪老头发花白,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残棋功夫了得,马炮兵残棋更是轻车熟路。其最大特点是瞧不起别人,如有人说有一位高手来了,他就应声答道:"高丑来了!"汪老还是象棋围棋双枪将,如果象棋与人下输了,他会来盘围棋。如有围观者说:"这步棋厉害,是手筋。"汪老马上反驳说:"手巾?还抹布呢?"类似这样的话语常惹得围观者大笑,也因此汪老的棋摊人气很旺,是许多棋迷向往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5.
彩棋众生相     
如果向上追溯,彩棋现象恐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时博弈并称,博是赌博游戏的一种,弈指的就是围棋。我们可以这样来想像,也许围棋被发明后的第一次对弈,便是一盘彩棋。 且不说逸文野史小说家言,正史中有关于彩棋的记载也颇有趣。五代史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进士出身的陈保极,性情吝啬,做官得来的奉禄舍不得花,吃的极为简单,与人下棋如果要输了,就用手把局势搅乱,好赖掉赌注。更为可笑的是李构直,数子输了,竟将对手的几枚棋子偷偷地咽下肚去。 围棋发展到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高手,围棋人口激增,彩棋成为一些棋…  相似文献   

6.
王华 《围棋天地》2007,(23):94-95
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曾写道:“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市井“手谈”生出“笑谈”,百姓“雅戏”也有“雅人”。取其一二,稍作描摹,遂写成棋人棋事二则。  相似文献   

7.
战新良 《围棋天地》2011,(19):22-23
围棋与足球有许多相似,规则简单,一看就会,场面阔大,易学难精,但有一条不同,对高山仰止的职业选手交锋,足球人人看得懂,至少自己认为看懂了;围棋则不然,像笔者有三十多年棋龄的爱好者(4段左右)看网络直播、看《围棋天地》都有云雾满天、  相似文献   

8.
棋儿视线     
日本重视围棋教育围棋要从娃娃抓起 日本长野县大町市正在实施“围棋兴市’战略。为了提高围棋在儿童中的普及率,市政府组织了多种针对儿童特点的围棋普及活动。例如,在该市的第二幼儿园与第三幼儿园展开‘通讯围棋’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儿童之间不但可以”对弈’还可以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扩大交友范围(照片是儿童们正在参观在市政府大楼内举办的此项活动成果展)。另外,该市还举办了“围棋指 导员研修班’, 向参加研修班 的教师传授如 何教孩子们下 棋的经验。 冲绳县立真和志高中从今年起将围棋和将棋纳人正式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9.
袁宏建 《围棋天地》2010,(23):116-116
11月7日,历时四天的双龙棋具杯上海市领导干部沈氏运动围棋邀请赛在浦东塘桥公园落幕。本次比赛由上海市围棋协会、浦东新区体育总会、浦东新区塘桥社区(街道)主办,双龙棋具上海有限公司赞助。  相似文献   

10.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2.
棋中情感     
王元 《围棋天地》2013,(9):68-77
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堪称是中国围棋一段漫长的严冬。原本已经逐渐拉近了和日本的距离,甚至几乎追上,但斜刺里杀出一个韩国,以一种中日棋界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围棋彻底搅乱了棋坛形势,后来居上,成了围棋新霸主。于是,很长时间内,“韩流”成了中国围棋人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引退棋     
《围棋天地》2020,(2):25-25
2019年11月9日,韩国传奇棋士李世石突然向韩国棋院提出辞职申请,在世界棋坛引发轩然大波。12天之后,李世石宣布将与韩国围棋AI韩豆下受两子升降三番棋,作为26年职业生涯的引退棋,更是带来地震般的轰动效应。一时间,就连10月末朴廷桓和申真谓会师LG杯决赛的新闻,在韩国棋界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相似文献   

14.
棋鬼外传     
喝酒喝得不省人事的叫酒鬼,赌博赌得身无分文的叫赌鬼。那么,下棋下得走火入魔的,是不是该叫棋鬼了?我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围棋下得棒极了,下起棋来能不吃、不喝、不睡觉,是个十足的棋鬼。  相似文献   

15.
李海 《围棋天地》2014,(5):103-103
2014年元旦.扬州市棋协在扬州棋院举行2014扬州汉唐楠木杯名人围棋邀请赛.扬州市60多名知名棋手参赛.分设高手组、普通组和企业家组。元旦围棋赛是扬州市棋协的一项传统赛事.新年伊始.新老棋手欢聚一堂,以棋会友.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6.
棋鬼     
王华 《围棋天地》2008,(17):96-96
围棋变化无穷,棋人形形色色。纹枰论道的,附庸风雅的,痴迷如命的,游戏人生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有“棋鬼”一篇,故事最后还有“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的叹息。每读此篇,我便想起当年插队的苏北农场里,也有一个何其相似的“棋鬼”。  相似文献   

17.
棋儿视线     
非洲的围棋 在国际交流基金的援助下,春山勇九段与桐山和夫四段于去年11月3日至23日远赴非洲四国(南非、肯尼亚、埃及、摩洛哥)和萄萄牙。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各国围棋的情况。 南非 在约翰内斯堡举行过有40人(其中黑人20名——大部分是儿童、白人15名、中国人5名)参加的围棋比赛,是当地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帮助组织的赛事。并在黑人居住区与当地棋手下了指导棋。而且南非还有围棋协会,是此次历访的国家中围棋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国家。 肯尼亚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有人在因特网上下棋,就去拜访一下。结果此人是超级初学者,…  相似文献   

18.
程晓流 《围棋天地》2005,(16):59-60
藏棋与围棋,是我国人民的古老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对“同胞姐妹”。几千年来,它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流传,在人民的怀抱中成长,经历了无数时代的变幻,躲避了无数战火的洗劫,今天,已经很难查考它们的起源了。根据一般的推测,有关围棋的传说始于尧舜;有关围棋的记载始于春秋,想必是围棋的发明要在藏棋之先吧?说到这里,很自然就会使人想到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20.
雪域传棋     
老尚是拉萨市棋类协会副会长,西藏围棋冠军,他在2004年去西藏前,在北京工作过6年,在京城业余棋界人缘不错,曾代表朝阳区参加过2002年棋文化节和北京市运动会,两获团体亚军,算是个比较强的5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