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基因在其发挥了什么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相似文献   

2.
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相似文献   

3.
200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与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享特共同获此殊荣。他们为解释癌细胞如何大量繁殖揭示了一系列潜在的线索,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的发现为治疗癌症开创了令人惊奇的新的可能性。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2001年和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间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细胞死亡研究中出现的坏死、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理性细胞死亡、形态发生性死亡、细胞自杀等概念;着重讨论了细胞凋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自杀之间关系,明确细胞死亡有两种模式: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5.
对细胞凋亡概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细胞死亡研究中出现的坏死、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生理性细胞死亡、形态发生性死亡、细胞自杀等概念;着重讨论了细胞凋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自杀之间关系,明确细胞死亡有两种模式: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6.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细胞的分裂期和分裂间期。那么 ,细胞何时分裂 ,有无什么物质在控制细胞分裂的进程呢 ?今天 ,人们已从实验中找到了答案。2 0 0 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便授于了从事“细胞周期”研究的 3位科学工作者 ,即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 ,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和保罗·纳斯。早在1 970年 ,美国科学家哈特韦尔利用遗传学的方法首次在啤酒酵母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推动细胞周期运动的蛋白激酶 ,他发现这种蛋白激酶的奇妙作用是把磷酸基团连接到其他参与细胞周期活动的蛋白质上 ,这些蛋白…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虽分属不同专业,然而有关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本文透过“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待程序性细胞死亡,探究生物体在细胞分子水平节约生产的方式和机制。细胞破坏的研究较细胞建设更吸引有关学者的关注,有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相似文献   

8.
曹虎 《生物学教学》2000,25(5):25-26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发育生物学的热门课题,在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中,科学家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对植物发育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却不充分,见到的报导和文献也较少。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生命运动的一种规律。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养分的积累和细胞的增殖,会发生大量的剩余,以保证生命修饰有足够的原材料。最新研究指出,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动物细胞自杀,有相似的基因程序。植物器官的成熟、叶的凋谢、花开花落、结果生籽等等,都有细胞的程序性自杀。1繁殖中的生生死死 植物成熟的胚囊里有卵细胞、助细胞、极核和反足…  相似文献   

9.
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导生制”一词译自英文“monitorialsystem” ,是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AndrewBell)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 (JosephLancaster)同时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然而 ,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 ,导生制思想的发端却在中国 ,而且这种曾经从英国历史上消亡了的“学生教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 2 0世纪的中国又获得了扩充和发展。  一、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古代高足弟子代师授业 :导生制思想的发端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 …  相似文献   

10.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在交际中,口语显得尤为重要。····口语交际是指人们运用恰当、准确、规范的口头语言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听说实践活动。·····而口语交际课,则是通过口语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新课型。在这种新课型的教学中,我们反复摸索、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领域,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一、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的特点互动性: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因此,“双向…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文人的笔下以及许多漫画家的画中,“约翰牛”和“山姆大叔”成了英国和美国的代称。那么,这两个绰号是如何来的呢?18世纪,苏格兰有位名叫约翰·阿巴思会诺特的英国作家,于172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约翰·布尔的历史》的书,书中刻画了一位名叫约翰·布尔的性情急躁、滑稽、个子矮胖、举止笨拙的绅士,借以讽刺当时执政党的战争政策。以后的漫画家又把该书主人公约翰画成一个头戴小圆帽、身穿骑马衣、足蹬长统靴的矮胖绅士。由于人物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很快传播开来而家喻户晓。这样,“约翰牛”便逐渐成为英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正>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又称细胞凋亡(Apoptosis).这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生理性细胞死亡,是真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内部自身机制,主要是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激活而发生的细胞自然死亡过程.不言而喻,PCD是与有丝分裂功能相反的调节细胞群体相对衡定的方式,与增殖分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PCD不仅在胚,胎发生、器官发育、变态作用及细胞更新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或多余的、受损伤的或癌变前的细胞,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同时还与肿瘤、老年性痴呆、艾滋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而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一、PCD的形态学特征.197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Kerr等人首先描述了PCD这种不同于坏死性细胞死亡(necrosis cell death,NCD)的形态学特征.NCD是外界毒性刺激(如缺氧、高温物理或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等)直接作用于细胞的结果,形态学表现为细胞不规则  相似文献   

13.
新阅读     
【成功宝典】《六双行动鞋》【英】爱德华·德·波诺著【史海钩沉】《藏书世家》柳和城宋路郑宁著【世象观察】《丁克家族》汉唐尼儿著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组织者彼得·尤伯斯运用了一个英国人提出的横向思维理论,实现赢利1.5亿美元,一洗奥运会长期亏损的历史。而北京2008奥运会组委会也邀请了这个英国人为奥组委的几十个工作人员进行了横向思维培训。这个英国人的名字就叫爱德华·德·波诺,他写了“爱德华·德·波诺的创新思维三部曲”,分别是《六顶思考帽》《横向思维》和《六双行动鞋》。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15.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是细胞的一种非病理过程的死亡,也称细胞凋亡(Apoptosis)。Apoptosi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指秋天树叶凋落。成熟嗜中性白细胞的死亡、角质细胞的形成,以及肠上皮细胞的脱落等等都是PCD的典型事件。1972年,kerr,F·R·等人首先描述了细胞生理性死亡时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命名细胞的这种非病理性死亡为“apoptosis”。多细胞的生物体必须协调其细胞分裂与死亡之间的平衡,以保持恒定的体积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机体的细胞数量实际  相似文献   

16.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8日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与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和保罗·纳斯,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周期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利兰·哈特韦尔今年62岁,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保罗·纳斯52岁,蒂莫西·亨特58岁,两人均为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的研究人员。这三位科学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具有调节所有真核有机体中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他们的发现对研究细胞的发育有重大的影响,为癌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将会给癌症的治疗带来新的曙…  相似文献   

17.
一、“拟”人的语言1.一天,小青石对小黑石说:“······这里太安静了,·······真是有点儿不习··惯呢。”2.小山羊和小猫做朋友。小猫请小山羊吃鱼。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鱼。”这种拟人方法常见于童话、寓言作品中,使其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二、“拟”人的行动1.··高山在欢呼,··大海在歌唱。2.····玉米穗咧嘴笑着,露出灿灿的牙齿;··高粱举起火把,在阳光下发射着火焰。“欢呼”、“歌唱”、“咧嘴”、“举起”是人的行为,这里被用来描写无生命的事物。三、“拟”人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中的“人风”即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的。那么,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趋吉利讳,指说话、写文章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死”,就改称“去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避讳,在各个民族的今天,还可以见得到。本文所谈的是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避”是指躲开,回避…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解读一质谱分析法是化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英国科学家阿斯顿首次制成了聚焦性能较…  相似文献   

20.
《彼得·潘》是英国童话名著。作者巴里是英国的大剧作家和小说家。《彼得·潘》是巴里为友人戴维斯的孩子们写的,1904年12月27日圣诞节期间首先在伦敦上演,轰动一时。从此每年这一天伦敦都要上演这出戏,这成为大人和孩子们共同的美好圣诞节礼物。书中描写了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有一回把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他的梦幻奇境“梦幻岛”去,让他们经历了一场性命攸关的冒险。孩子们回家后过了许多年,等到彼得·潘再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可彼得·潘还完全是老样子: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