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宗教宽容思想是洛克对他所处时代的政治所做的回应,是他从理性、国家、社会安全等角度出发对宗教问题进行的阐释。洛克并没有局限于宗教宽容,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宽容原则问题,指出教会与公民社会在各自领域内宽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吴飞 《中国德育》2008,(11):92-92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16、17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  相似文献   

3.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研究社会和认识论的哲学家。宗教宽容是17世纪欧洲热门的话题之一。宽容在洛克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685年,他写下了第一封论宗教宽容的信,在这封信中,洛克提出了他对宗教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新的理解:政府不应关心灵魂的事;教会赢得人们信仰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说服而非暴力;暴力不是拯救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16世纪宗教宽容思想开始在欧洲兴起,在此之前所有教徒和无神论者都曾遭遇过严重的宗教冲突、迫害,甚至于宗教战争,欧洲文明进程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过宗教改革的思想洗礼,理性信仰的拥趸者不再被迫束缚于披着神学外衣的专制教会。在伏尔泰、卢梭等人重创了自然神论的思想地基,以及杜哥尔、莱辛等人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宽容思想的基础上,洛克作为启蒙运动的主将也将宽容的旗帜牢牢矗立在宗教土壤之上。  相似文献   

5.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从消费者个体理性出发的私人消费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无理性,这种整体的无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的失灵。作为整体理性代表的国家应该在消费者个人理性失效的情况下迅速介入,其介入的方式就是通过发展公共消费来替代那些导致社会整体无理性的私人消费,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理性。  相似文献   

7.
权利划定了社会个体的自主领域,给予了社会个体自主活动的机会与能力。平等自由权利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权利主体在活动、关系与领域方面的种种差异与多种可能,意味着必须对这种差异与多种可能予以宽容对待。宽容是权利尤其是平等自由的必然结果。而宽容的德性排除单一性思维,有利于公共理性的形成,有利于个体个性的培育,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机和谐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宗教宽容: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社会秩序,必须要有和谐的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作为一种文化,宗教最重要的是为人类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宗教给予生命个体精神寄托的同时,在范导人们行为,凝聚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认同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以宽容、平等、博爱为基本原则的宗教信念,正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宗教宽容,为人的自我完善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了一种具有一定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目标,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以他敏锐的目光最先洞察到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并站在现代的立场去讨论这一问题,雄辩地阐述了公民个体和国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之间的矛盾扬弃在绝对自由的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之中,从而借助于一种历史理性,辩证地回答了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的商品化,包含各类自然资源与环境权利的私人所有和市场交易,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用于推动资源合理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主流手段。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然环境商品化是资本增殖逻辑下的必然产物,依靠个人对环境货币价格及其经营成本收益的计算,也就是依靠个体理性与道德自律,不仅无法解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集体伦理难题的环境问题,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以及私人道德与公共伦理的分裂。与之相反,生态文明共同体建构的伦理基础,是将个体在市场交易机制作用下的道德自律,转为生产共同体中的社会公共伦理。这一过程包含对自然环境私有化、商品化的抗争,和超越资本主义生态伦理困境的尝试。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的全民所有,由国家统一行使所有者开发与监管的职责。确立自然资源以及更广泛的环境权利的共同所有,才可能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在于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对于公与私关系的处理.其中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公德与私德以及公民与私民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这四对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也是衡量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每个公民对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也是公民社会发...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私权化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促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需要及必然结果。然而,知识产权私权化的不合理扩张和异化则可能导致知识创造者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在社会权利体系中表现为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博弈。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这种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博弈已经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3.
以主体为标准,法律可以划分为“私法———社会法———公法”三个领域。作为第三法域的社会法指社团法。它依托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反映着市民社会的团体性特征。社会法中的“社会”特指正式的社会组织。社会法所调整的社会利益也特指社会团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数据 ,评价了一些已被广泛认可的假设 ,同时也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应有相应的优先发展权。文章还对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公共政策 (其中也包括关于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的筹资政策 )作了评价 ,强调必须增加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 ,反对过分依赖成本回收措施和私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s often presented as a battl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is representatio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are neatly align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line of battle, and social justice is commonly seen as the prerogative of the public sphere.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representation. It shows how the language of what counts as public and private in education is historically specific, culturally contingent and ideologically loaded. Through drawing on a range of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public’ and ‘private’ are not simple opposites. Moreover, it argues that social justice can be conceptualised in ways that hav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involve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f we are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 we need to recognis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what counts as private, what counts as public and what counts as justice.  相似文献   

16.
洛克的“中道”观点的基础是他的上帝观。他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只能来自经验,并且,洛克从“自我”的认识中推论出了上帝存在。洛克把对上帝的认识外扩到认识论及社会实践领域。在认识论领域,洛克坚信理性与信仰之间可以实现“中道”;在社会实践领域,洛克意识到国家与教会之间也可以构建一个“中道”。纵然洛克的观点有不可回避的矛盾,但他对上帝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而寻求“中道”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种教育理想,当前主要解决帮助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要促进社会参与兴办高等教育,并采取多项措施保障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主要是政府主导,增加供给;“公私合营”,公有民办;双管齐下,信贷助学。  相似文献   

18.
公有资本与社会剩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资本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社会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社会剩余价值在性质、起源和存在条件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学界过去常常把施莱尔马赫的情感宗教诠释成主体主义的、私人的宗教,忽视了其宗教观中深厚的社会、历史性维度。文章通过对《论宗教》的深入分析指出社会性原则是《论宗教》的建构性原则。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社会对于作为宗教本质的“直观与情感”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辅助选项”,而是“必须被接收的规范性现实”。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沟通具有三个特征:自由、交互和互补,基于此,《论宗教》描述的宗教社会具有三大特征:自由、流动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