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浮图”《游褒禅山记》一课中注解“浮图”说:“[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这样注解是不准确的。“浮图”还有一个含义:佛家把僧人中修行圆满到大彻大悟者称为“浮图”。这是对佛教徒的尊称。非泛指一般和尚而言。文中说:“唐浮图慧褒”就是“唐代高僧慧褒”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瑞光寺位于苏州盘门内。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宜(和)、政(和)间朱勖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观”。当时,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该寺屡遭焚毁,又屡经修葺。现今的瑞光寺殿宇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塔是宋代的建筑。塔是由梵文“Stupa”窣堵坡的音译简化而来,“窣堵坡”在印度的原义是“坟墓”。《魏书·释老志》载:“释迦生于周末,其卒也,门人积薪焚之,骨殖分散,大小如砾,弟子收置于瓶,建塔供奉”。这就是最初的塔。塔内供奉的遗骨称舍利,通常把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舍利,佛舍利又有佛骨舍利和佛牙舍利的区别。后世僧人亡故,往往根据生前的地位建造墓塔,以贮藏骨烬。我国的古塔,是在汉代随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它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汉代高层楼阁两种建筑形式相  相似文献   

3.
漫话“塔”     
“塔”字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字,《说文新附》说它是个形声字,从土答声。它的意思是“西域浮图也”。“浮图”,由汉至魏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既有“佛”的义项,又有“塔”的义项的,有时还用来指佛教僧侣。到了晋代,“塔”这个字用纯粹汉语的习惯和方式造了出来,才专指佛教中用以埋葬尸骨的建筑形式。在古代印度,人死了火化后要建  相似文献   

4.
亳州薛阁塔     
<正> 薛阁塔,文化名城亳州市名胜古迹之一,在城南郊,与曹氏宗族墓群相对应,地处空旷,塔影逶迤,绿荫扶疏,塔尖高耸,甚为壮观。塔为直碓式八角形砖塔,共七层,塔顶八角形飞檐,垂脊挑角,形如八角古亭,塔尖置铁铸莲花座,座上螺旋铁柱支撑一铁葫芦。据《说文新附》云,塔,西域浮图也,亦作浮屠、佛图,皆梵语。塔为瘗佛骨之所,故译义为坟、塚、灵庙等。塔之层级,多寡不等,佛塔十三层,辟支  相似文献   

5.
云冈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石窟群中的第16、17、18、19、20窟。经多方考证,已普遍认为系云冈第一期工程,由当时任沙门统的昙曜主持开凿。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昙曜五窟。昙曜是北魏时期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佛典、严守戒律、操行端正的和尚。他经历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续高僧传·昙曜传》:“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  相似文献   

6.
精彩片断     
材料:画饼充饥出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寓意:《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有言:“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是以“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另,《续传灯录·行瑛禅师》有言:“谈玄说妙,譬如画饼充饥。”又以“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7.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  相似文献   

8.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西晋户调制的由来如何?其剥削程度是否较前代为重? 答:西晋户调制是西晋封建王朝对人民剥削的制度之一。《晋书·食货志》:“及平吴之后,……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由此可知户调之式是西普封建国家向人民按户征收户口税的制度,所输的是绢、绵、布等实物。这种剥削方式,在曹操的时候已开始。《三国志·魏志》卷一《武帝记》建安九年注引《魏书》载曹操令说:“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  相似文献   

10.
湖州飞英塔由内外两塔组成,俗称“塔里塔”,其构造之独特为我国古塔中所仅见,最近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飞英塔的建造历史,最早见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刊行的《吴兴志》卷十三:“飞英寺,咸通五年忠凯禅师募众建,刺史高湜表请为资圣寺.中和五年改为上乘寺.……景德三年改今额.……舍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舍利院本浮图碑云:僧云皎咸通中飞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遂归建塔.始中和四年,成于乾宁元  相似文献   

11.
拓跋部为鲜卑族一支,原居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宣帝拓跋推寅为部落联盟酋长时,始离弃原住地,“南迁大泽”①(《魏书·序纪》)。至拓跋诘汾,又“南移”,历“九难八阻”,辗转至于匈奴故地。诘汾子即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力微时,并灭拓跋氏原所依附之没鹿回部,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诸部大人,悉皆款服”,“远近肃然,莫不震慑”(《魏书》序纪》);又南向扩地至盛乐、鄂尔多斯一线,逼临塞下,为晋边患。②拓跋氏之由微而显盖由此始.不过,总的说来,那时的拓跋氏大抵仍未脱出“礼俗纯朴,刑禁疏简”,“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刑罚志》)的原始社会阶级段。至力微孙拓跋猗卢统部时(猗卢于公元三○八年“统摄三部,以为一统”,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3.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14.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写本4532号,是敦煌五代时期历学家翟奉达为其亡母马氏追福的设斋功德经,卷前有题签,文曰:"《佛说无常经》第七卷为亡母追福,每斋一卷."第一卷是《佛说无常经》,首尾俱全,首题:"佛说无常经亦名三稽经",尾部有翟奉达亲笔题记:显德五年岁次戊午(758年)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马氏身故,至七日是开七斋.夫/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忆念,敬写《无常经》一卷,敬画宝髻如来佛/  相似文献   

15.
《北京的金山上》有句歌词是“我们迈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唱起来很动听,但什么是“康庄大道”则知者甚少。其实,“康庄”一词还须从古代道路之制说起。古代道路之制中,“康”指五达,“庄”指六达。《尔雅》、《释名》对此都有所载,而且内容相同。《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张燕瑾在《文史知识》第七期上著文,不同意诸注释者的以下说法:这是写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异族统治,所以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已忘自己是宋室臣民了。作者论证:佛狸祠在瓜步山。瓜步山当时属南  相似文献   

17.
王粲是古今公认的建安时期的一个杰出作家,一生创作“诗、赋、论、议垂60篇”(《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文学成就被前人列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七哀诗》、《登楼赋》都是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名作。特别是20岁前创作的《七哀诗》第一首,前人评价极高。有的说,“王仲宣《七哀诗》‘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何焯《义门读书记》)有的赞为“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沈德潜《古诗源》)更有的说它“冠古独步”(方东  相似文献   

18.
在深入批判“两个估计”,加快发展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高潮声中,我们满怀战斗豪情,迎来了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十二周年。十二年前,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七指示》。在《五·七指示》中,毛主席指出:“学生也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别称。这些别称,至今仍在沿用的主要有以下12种。中华:古代,中华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居于四方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华。《魏书·岩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赤县:《史记·驺衍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唐朝诗人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赤县扬雷州,疆(强)项闻至尊。”神州:晋朝刘越石(琨)《答卢湛》诗:“火燎神州,洪流华域。”九州:传说我国古代大陆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但对各州的说法不尽相同。后来九州泛指中国。唐朝王昌龄《…  相似文献   

20.
“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是我国古代计算乐律的方法,《吕氏春秋·音律》首先有完整记载,并以求十二律。《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已经透露略知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以求五音(亦称五声,即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讲以三分损益法这著名公式由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而《音律》则用三分损益法求十二律。有论著说三分损益法的记载《管子》比吕书为先。可是,相传《管子》是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