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清谈之风盛行,《世说新语》向来被视为“清谈之书”。此书“清谈”的主要内容,即“三玄”、“三理”和“才性四本”;概括了四种“清谈”功过的主流评价。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这类撰集,流传下来的有《语林》、《郭子》、《俗说》等,唯《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杂采众长,增补遗闻,可谓其中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
阅读课上的“空论”与“笑谈”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魏晋时代清谈之风盛行,士族名流相遇,耻论治国强兵裕民之策,崇尚“虚无”“无为”之说。鲁迅说:“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士族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诞风流的魏晋风度,也为后世所景仰。魏晋清谈和魏晋风度在中国学术史上自有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然而,清谈终究误国,风度也终因流于恣意妄为放荡败俗而为世人嗤之。令人奇怪的是当今语文阅读课上,却大有魏晋遗风在。其一是“空论”现象,即脱离文本的架空谈论。课堂上不细读文本就组织学生讨论、对话。一上来就要求分析“…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晋朝刘义庆辑录了当时名士清谈、风流自赏的志人小说。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贤媛》中的女性,以其人格独立、才识过人、敢于表达自我、彰显个性而受到士大夫门的赞赏和敬重。当时的社会生活氛围及主流价值观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熏陶和影响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培养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六朝士人的文学创作与盛行的清谈活动有着密切联系,钟嵘出身于《易》《老》传家的颍川钟氏,其家学渊源与清谈内容的重合不仅使他参与清谈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影响到了《诗品》的创作意图与体系建构。作为士人清谈活动的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对《诗品》的影响可以看作清谈风尚对钟嵘创作影响的缩影,其品藻方式、批评范畴、审美取向都深深影响着《诗品》的成书。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清微简远、形象传神、机智幽默三个方面分析了《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并联系当时玄学清谈的时代背景,说明其语言风格的根源;同时还通过与秦汉散文语言的比较,说明《世说新语》文学语言发展的新特色。在方法上,努力把文体学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僧人的故事,从他们与名士清谈、交游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佛理研究的深入以及佛教在当时的传播情况。以《世说新语》为基础,去考察当时僧人的文化素养,与名士交游的情况等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佛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很多材料,从中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当时佛理与玄理相互渗透、僧人与名士共入一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事,主要是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故事。《世说新语》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其原因除了《世说新语》记述的人物本身与众不同的言行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书中记述了处于血雨腥风变幻不定的时代的士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现实的超脱,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文学的自觉、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是《世说新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世说新语》是魏晋士大夫阶层思想、生活的真实全记录。但《世说新语》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神明,进而更鼓励人们超脱礼法及各种外在束缚,去追求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世说》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传播社会信息。指导社会生活的社会新闻大全。从题材广泛,篇幅短小、趣味性强、人情味浓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所具有的社会新闻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个阶层的审美风尚总是内在地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基本文化存在状况及其价值取向 ,并反映着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反映出来的两晋名士关于饮食、清谈和山水之游的审美风尚的考察 ,探讨当时社会文化群体精神的存在情形 ,追寻两晋社会进程的基本脉动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世说新语》的历史真实性 在中国文化史上,大多数把《世说新语》列入小说类,但《孙氏祠堂书目》把它列入史学传记类,这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 《世说新语》记载了当时重视品题和清谈的历史故事。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官员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和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评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作为吏部除授官职的依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因此士大夫重视品题。魏晋士大夫置身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中,他们为了避祸,寄托心神于老庄。终日空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就成了所谓清谈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因此留下了魏晋士族文人关于品题和清谈的言行轶事,其资料来源是搜集的旧闻纂集和民间传说,这些材料为正史之外乘,即外传。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一魏晋之际,清谈之风盛行,其间的思想与学术多推以自然为本。但细加考察其中的人物,实有清、浊之分。象司马师、钟会这样当时社会的主宰者,也曾是名士圈中重要的清谈家。竹林七贤是一个私交颇厚的文人集团,他们皆崇尚自然,放情肆志,酣饮于竹林之下。但是,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16.
东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然而,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东晋诗人郭璞却在他的诗文中,反复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意识,特别是在他的赠答诗和游仙诗中.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清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该语料中频繁地使用息缺修辞格,并且存在大量的偏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魏晋清谈之“清”的修辞学含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社会变动,魏晋人士普遍的清谈风气与玄学思潮渗透到妇女生活中,对妇女人格的重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世说新语·贤媛》中妇女形象的分析,展现了魏晋时期妇女的新特质,她们自强独立,有明鉴之才。  相似文献   

19.
《咏雪》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一书主要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全文仅7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基于上述特点我做了三点思考:一是如何短文“厚”教,二是如何短文“趣”教,三是如何短文“新”教。  相似文献   

20.
蒲日材 《天中学刊》2007,22(3):55-57,62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宁稼雨教授认为主要是陶氏家族在东晋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地位和声望所致。王建国博士商榷说一是与《世说新语》的收录旨趣有关,二是陶渊明那时的地位和影响远非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么重要。细较二人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陶渊明不是清谈之士,其次还有家世衰微破落、文风平淡等,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和足够的声誉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