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起点。土地虽然没有价值,但土地具有使用价值芨价格,因此,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城市土地。商品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深化城市土地使用权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不变的土地制度已越来越暴露出规模小、土地流动性不足等深层次的矛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具有启迪作用:一是土地产权应进一步明晰,土地流转利益分割应有利于农民;二是土地公有化应是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坚持的方向;三是按照马克思"合理农业"思想促进劳动者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地租分配不合理等若干问题。同时马克思地租理论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应合理分配地租、提高农产品价格、发展土地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本是土地经济中的重要范畴。文章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土地资本的有关论述,探讨了土地资本的涵义及其运动特征,以便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土地资本及其作用,在实践中遵循土地资本的补偿规律,合理实现土地资本的补偿,形成土地资本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土地、地祖的经济性质和经济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土地出让金的性质,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土地保证金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经历了归农民所有、收归国有,再到当前主要表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重归农民凸显出新的矛盾,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解决当今形势下的矛盾,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需要重新确权,土地产权确权归农民,所有权的确立是保障财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理解资本主义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理论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资本概念的外延在扩大,原来的经济学特殊概念适用于哲学、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等更多领域,资本适用范围的扩大,并没有消解资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解读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土地法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科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对"土地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并统筹设计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文章还提出在"土地法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马晔 《教育现代化》2005,(11):103-103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P.89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措施.“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这使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而不是有些教师、学生认为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师生的误解那是囿于明治维新的措施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的,而土地制度却是个例外。其实,明治政府在1872年开始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定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1873年.政府又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还占着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根据马克思对地租理论的阐述,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实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三权分离”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市土地管理体制不顺和收益归属不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必须把经济学视野的理解与哲学视野的理解区别开来。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都是立足于特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视角。强调这一点对于全面、历史地理解资本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资本关系有一个合理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3.
俄国农民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不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俄国土地所有制反映了社会政治关系,并形成了统治与服从的特点。随着俄国的西方化,这种关系逐步加强,并引发社会对抗。解决俄国农民问题不在于自上而下确立个人土地所有制,而是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安居乐业必须从思想和法律上确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开始,壮大社会力量,改变社会关系,进而转变政府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社会化比土地私有化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4.
海南,我国最南疆的一个岛屿,有着自身的气候条件和交通环境,有着区别于大陆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海南也是我国最大的特区省份.海南被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后,土地的发展与利用在海南未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一套很完备的地租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地租理论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公有制体制下现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重要依据,通过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形成土地的有偿使用,完善土地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同时也是制定土地流通价格的基础,基于以上的研究,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研究海南土地在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着积极而且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20,(1):40-44
通过梳理前人相关文献可知,中国学者对城市群土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的土地承载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群土地利用评价和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等四个方面。中国城市群土地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没有能够突出城市群的特点,缺乏以城市群为整体的土地研究,亟待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中国城市群土地的未来研究应彰显城市群特点,加强对城市群与外围腹地关系的研究,改进城市群土地研究的数据获取手段,取得概念上的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对实践生活的总结,它应该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时代同样需要发展,以至修改,这是关系到经济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拟对生产力这个概念作初步探讨。 马克思是把资本作为生产关系来研究的。我们的时代,应该把资本当作生产力来研究。马克思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笔者认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如果总是把资本作为生产关系来研究,把它作为革命的对象,作为打击排斥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发…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演变过程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作为《资本论》预备性研究成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凝结着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马克思深入揭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细致分析了资本、竞争、普遍交往以及世界市场的重要作用;系统剖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发展性状,不仅把其发展概括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态,而且刻画了自发形态下个人"二律背反"式的发展情形;全面阐述资本的世界历史性贡献和生存极限,在充分肯定资本巨大的文明作用的同时,提出并科学论述了资本生存极限的问题。《手稿》表征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古代土地所有制度变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40年间,马克思不断吸纳前人和当代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经过了从欧洲到亚洲到全球范围的多次转换,实现了多次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通过对东西方土地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不仅完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而且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国情,慎言"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古代土地所有制度变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40年间,马克思不断吸纳前人和当代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经过了从欧洲到亚洲到全球范围的多次转换,实现了多次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通过对东西方土地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不仅完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而且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国情,慎言“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征收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是一个牵涉公权力与私权利如何平衡的重要社会问题,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制度应从界定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征收补偿机制、健全和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被征地农民妥善的安置方式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实践中,正当的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的前提。因此,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多层面对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要件进行界定,明确公共利益的判定标准,践行公共利益在土地征收中的法律化,对于保证土地征收制度的正当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