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然中心"与"人类中心"的碰撞并未很好地解决生态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生态伦理的提出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博爱情怀,显示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但生态伦理与人际伦理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生态伦理成为人类的自觉实践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作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从作家的责任心出发,写出了诸多反映生态问题的小说,向读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进而深入探讨了生态失衡的各种原因。“人”是破坏生态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坚持和谐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精神病叙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关怀,折射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危机和文化冲突日益凸现的当代社会,"去中心化"成为新的文化指向,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原住民作家从构建族群身份、传承族群文化的角度出发,用丰富多样的生态创作展示了他们古老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为当代社会如何实现生态和文明的"去中心化"提供了新的观照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态伦理学批评理论为依据,剖析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大地三部曲》中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意识: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聚焦"土地"和最具中国国民代表性的农民,并将二者关系上升到生态伦理的层面,既突破了伦理文化传统,又对自然与人类的德行相参、和谐互动予以伦理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英美最早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社会生态伦理严重失衡的转型时期。失衡的社会生态给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处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人性遭受严重扭曲,精神遭受痛苦的折磨,始终在无尽的深渊中绝望地挣扎。  相似文献   

8.
安成林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45-46,64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近代在保护生态自然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以"仁民爱物"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理念,以及"万物有生,万物一体"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试图通过文本内的生态呼吁,达到文本外的生态成效,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作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呼唤生态伦理教育。首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提出生态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接下来从生态伦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需要两方面论证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生态旅游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教育性、可持续性三个核心特征论证生态旅游有利于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作家特洛耶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通过对一只小狗比姆的不幸遭遇的叙写,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一种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倡导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狼图腾》以再现历史的方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从人类对自然美肆无忌惮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与扩张所导致的生态失衡入手,以深沉的笔调和悲愤的情绪为我们呈现着草原的退化史,揭露了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性危机的反应,生态失衡本质上是人性失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学作家郭雪波的小说《银狐》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的双重生态危机,并为我们展示了生态危机失衡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本文主要论述《银狐》中所昭示的双重生态危机;作家在为人类的遭遇无比同情的同时进行的宗教与爱的出路探寻;以及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层的生态焦虑。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伦理观念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前后两大阶段。传统人类伦理观念以人类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当代生态伦理观念则以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二者都存在着虚妄性,都是一种狭隘的生命特权主义伦理观。物种伦理观念是在对传统人类伦理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它把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入到道德关怀的范围内,主张建立起人类和各物种之间的全面的种际伦理关系。物种伦理观念是对传统人类伦理观念和当代生态伦理观念的双重超越,是伦理观念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为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它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对人类的精神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指向平衡人类精神生态的艺术理念。在现代艺术生态学新视界下,艺术还有滋养个体心性,推动人性优化生成的生态效应。人类经由艺术伦理生态达到对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体察,在获得感触的同时达到精神空间上的延伸和超越。艺术为人类的精神危机提供了弥合和消解的可能性,成为人类“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抵御精神生态深度失衡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小说《白噪音》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一部"生态灾难小说"。作者以深度讽刺的笔触展现了后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与科技发展的矛盾,美国人精神上的压抑、焦虑和异化现象,以及由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导致的失衡的社会生态环境。本文从自然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三个核心维度探讨德里罗生态思想,以期引发人们对当下严峻生活环境和人类精神失衡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