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存心尽性     
《出版参考》2005,(9):30-30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住在布达佩斯,我常被当做印第安人或秘鲁人,一是因为我留了一头长发且皮肤棕暗,二是因为在当地有一支打游击的秘鲁乐队,他们总身穿印第安土著的服饰,在街头又吹又唱并像跳大绳似的蹦跳。有一次我去国王大街的药店买药,一位中年女药剂师上下左右地打量我一番,然后问我:“您是唱歌的吧?”我怔了一下,不知这话从何说起,虽然我出国前在音乐学院读过书,但也没唱过歌,即使唱过她也不可能知道啊!我纳闷地反问:“怎么呢?”对方满脸堆笑地告我:“我女儿喜欢听你们演唱,还买过一张CD呢!”我突然明白,她把我当成了街头艺人,但既不愿意被人误认,也不想说“不是”扫她的兴,于是客观地回了一句:“我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档案工作与自信心冯舫女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碰到的一些事。春节回家,被人间及工作单位,当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局”时,对方吃惊他说:“你怎么会到那里工作?”言外之意,颇为惋惜。回来后与人谈及此事,有一人竟深有感触。他也是新到档案系统的。他苦恼他说:“我...  相似文献   

4.
在我结识的“圈”内朋友中,昌杰算是很特别的一位。说特别,是因为他曾走过演员——编剧——导演的曲折道路,有过专业、业余艺的多方面经验,而今又是一位拳打脚踢、“武昆乱不挡”的群艺馆馆长。三十年的演艺生涯,他真可谓应了自己的姓——“全”了。  相似文献   

5.
“码”这个字,100多年间在汉语言中的含义和地位发生了剧变,从没有实物意象、不是辞典中的一级词汇,演变为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码的释义变迁和意象具化的背后是人类时空观进化的结果。扫码时代的“码”跟对应的人和物之间是时空伴随的动态关系,是标识时空方位、记录社会关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今日全国范围“扫黄”运动,轰轰烈烈,仗着领导的决心和群众的协力,弄得“黄”书已无可潜藏。但也有新的动向,它不敢明目张胆地暴露在书铺地摊上,还可能潜藏在某个暗角或旮旯里,不敢白昼露面,还可以黑夜现形。再说,凡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分什么人、分什么事,只要有人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消灭不净。再深说一点,国内尽管绝迹,国外还可以源源内输,因为它的大本营不在中国。所以用“校书如扫落叶”这句古话作比喻是最确切不过的。当然,各层领导不会不看到和想到这一点,希望能把这个决心长久坚持下去,如对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不过又要重复上面那句话,凡事都是人做的,人能做,也能不做,不靠政策和法律,又谁能约束谁呢?我们搞书本的人深深懂得校书的甘苦,不惮辛苦校了再校,甚至三、四  相似文献   

7.
存心尽性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0.
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名气。当然了,他是能够写点字的人,当年带兵的大都是老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说到他作战,那更是毫无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2.
三十出头,不高微胖,怎么看都像一位庄稼汉的他,却是一位远近有名的“笔杆子”。打开他珍藏的剪报本就会清楚地看到,里面既有5000字的工作通讯,又有二三百字的“豆腐块”、“萝卜条”;既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消息、通讯、言论又有发表在刊物上的杂谈、侧记。这个新闻战线上的多面手,就是沈阳军区二0六医院政治处宣传干事石权山。俗话说:“蚕只有吃饱了桑叶,方能吐出闪光的丝来。”一个报道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新闻写作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1989年,从小喜欢写作的石权山,凭着在家时发表过的几篇散文,新兵刚下连就被政治处…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当中,有一“快”一“慢”,“快”的是倪萍,“慢”的是赵忠祥。有时把他们两人作一比较,笔者就想,他们两人的语速如果能“中和”一下,那该有多好啊!倪萍“快”是因为她主持“综艺大观”,节奏本来就“快”。可是,看多了“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总让人觉得赵忠祥的主持节奏太慢了,让观众们等得有些心急。赵忠祥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的解说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那亲切的语气和圆润的腔调,使观众们感到好像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给自己讲故事迄今为止,有许多解说员竭力模仿他的腔调,仍然无人可及。赵忠祥…  相似文献   

14.
声屏博客     
《声屏世界》2007,(8):12-12
一位同事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上班时似乎总是“面色凝重”。乍一听,一笑,再一想,心里一沉。面色凝重,表示他紧张,不轻松,甚至带着几分忧愁。新闻工作其实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很容易产生成就感的工作,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新闻工作而加入这个团队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还会“面色凝重”?我想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自己的心态和工作环境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明末清初,在天主教的活动中,起着很大作用的乃是上海人徐光启(1562~1633)。他位至内阁大学士,翻译和介绍了西洋科学书籍,是有名的“实学者”。同时,他也是“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是受到耶稣会士高度评价的伟大的天主教徒[1]。至今为止关于徐光启的研究可分为二方面:一方面作为实学者(科学者)得到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是研究和评价了他的天主教徒之事迹。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当时的天主教徒,尽管他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关于他对“天主教理解”则作了如下的评价:“徐光启的根本思想包含了中华思想,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天主教民[2]。”…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形成以雕版印刷术为主流的模式。经过长时期的应用普及,逐渐形成坊刻本、官刻本、家刻本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清一代,民间书坊经营时间延续最久,刻书数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继常熟毛晋汲古阁而起的席氏扫叶山房。因此,孙毓修(1871-1922年)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清时书坊刻书之多,莫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贩夫盈门,席氏之书不胫而走天下。”谷林(1919-2009年)、汪曾祺(1920-1997年)都曾在文章中赞扬扫叶山房所刻书的贡献,并表示期待,有人能从中国出版史的角度调查扫叶山房的始末,写成一篇报告,记录下其“嘉惠士林”的贡献。如今,复旦大学博士杨丽莹这部拓荒性的《扫叶山房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的问世,终于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相似文献   

17.
我们小区有几个“音乐人”,让我颇为苦恼。 第一个我称之为“霸气侧漏者”。他每天凌晨三四点的样子出现在黑暗而荒凉的汀滩上。之所以说他霸气,是因为他使用的乐器霸气,是唢呐。唢呐的声音高亢、嘹亮、热情、直接,对着空阔的长江吹是合适的,但这个人却忽略了他身后不过一百来米的地方就是小区的高楼,高楼里有许多人在睡觉,这是个典型的只瞻前不顾后的人。  相似文献   

18.
爱恨两相宜     
你问我:“该如何放下恨?” 从他第一次说分手到现在,你一直在说服自己:饶恕他,是人都有弱点,都有猥琐及无耻。你自责不能说无愧,你自问能不能永不伤害别人。可是……理性是拗口而一字不苟的天道人情文章,恨却是窗口灌进来的煤烟,盘桓不已,驱不掉扫不净。一夜一夜,你在梦中与他争吵,  相似文献   

19.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  相似文献   

20.
“这——是伦敦……。”爱德华·罗斯科·默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战地记者。在当代新闻传播史、二次世界大战史、甚至当代史中,人们都可以找到这个看来似乎不可能留下的名字。作为一个广播记者,他虽然仅留下声音与那声音带给人们的场景和震撼,而很少有文字遗存。然而爱德华·默罗的名字却同他的声音一样,吸引了千百万人。有位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美国当代史中单独为默罗立传。他这样描述: “有时候,如果风向对头,而伦敦之夜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你就几乎可以听到高射炮吼鸣、德国机群在头上隆隆而过,而下面则哗乱一片。你略为想象一下,就似乎看到探照灯突然射向天空。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