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解释性,试在介绍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础上,采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晚晴小说翻译的场域斗争、资本占有及转化和译者惯习。在翻译场域进行的各种斗争、协商、妥协或胜出,充分体现了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仅仅地描写翻译现象是不够的,对各类翻译现象的社会性解释研究才能真正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会然  王繁 《海外英语》2016,(4):104-105
按照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翻译机构在其场域中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影响翻译实践。翻译机构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以及翻译机构场域内部存在关联互动,以保持翻译机构场域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并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对翻译中译者与社会文化场域之间的互动有较大启示。本文以美版《甄嬛传》为个案,对其翻译中的选材、翻译策略及接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其中某些值得商榷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分析表明,影视剧翻译应充分考虑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场域主流,将目标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忠实与变通兼顾。  相似文献   

4.
汪凤藻是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培养的第一位重要翻译家。目前学界对于汪凤藻在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缺乏具体分析,因而对于其在《富国策》等译作的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定性不准,评价有失客观公正。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汪凤藻的惯习和资本的形成过程,考察在晚清中国翻译场域中的活动轨迹,试图厘清其译者惯习和资本在《富国策》等翻译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参与翻译的具体模式,认为《富国策》等译本的翻译模式是汪凤藻的外籍老师丁韪良确定翻译策略和最终润色定稿,他则贯彻翻译策略并负责微观文本塑性的合译,因而《富国策》的译著权当属师生二人,而其采用的翻译语言和翻译策略都深受汪凤藻的惯习和资本的影响。汪凤藻在法律、政治经济学和英语文法翻译方面的贡献开了近代中国人走上翻译舞台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狼图腾》是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代表作,其英译版是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完成的。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分别从"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社会学中的核心概念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以论证译者及其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的社会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7.
蓝诗玲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全集》是国外学者翻译中最完整、最受欢迎的版本。蓝译本的成功译介与文学场域中鲁迅享有的文化资本、作品本身的经典性,译者的文化资本和惯习介入以及企鹅出版机构的运作紧密相连。通过联合各方资本在场域中角逐更多的资本和利益,推动了鲁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同时学者、报刊和读者的评论为译本累积文化资本,助推了小说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高罗佩的琴学专著《琴道》使用序言、章节标题、插图、附录等大量内副文本元素,其中引用并翻译的内容占全书的三分之一。高罗佩对这些翻译进行大量注释,呈现出丰富的深度翻译现象。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审视该深度翻译现象,发现高罗佩采取厚译策略乃是场域、资本、惯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20位外籍专任教师的访谈显示,外籍教师来华工作的直接动因呈现出文化资本为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依序次之的总体特征,以及显著的知识生产性和个体性。其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呈现一定的地区与学科差异。直接动因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场域、社会生活场域、意识形态场域的交互作用,职业惯习与个体惯习的双重影响,以及资本间的可转换性。基于此,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应从场域塑造、职业惯习尊重、引才资本调整、区域资源精准使用等维度明确各自职责,并加强沟通与合作,提升中国引才系统工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并不是决定翻译批评观念与标准的唯一因素。百年来,学界对"林译"起起落落、纷繁复杂的评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看,对"林译"的评说恰恰折射了我国现当代翻译批评场域的两次自主化历程。在这两次自主化历程中,批评者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在权力场中进行斗争,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翻译批评场域及其独特的批评观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周妍 《教育与职业》2022,(18):62-66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经济形态、产业结构、就业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参照,探讨了疫情变化对职场域的架构提出新挑战、产业升级对职场域的建构产生新影响、市场变化对就业惯习的重构形成新态势、有效资本对职场域的再构倒逼新动能,分析了疫情下职场域的就业惯习,即就业定位惯习与发展新理念脱节、专业壁垒惯习与场域新构建脱节、单一技能惯习与数字化生存新要求脱节、学术固化惯习与产业新升级脱节、信息孤岛惯习与就业新模式脱节、旁观角色惯习与资本新赋能脱节,并从供给侧角度提出运用符号资本增效功能、集聚人力资本复合型构建、优化文化资本多层次培养、推动创新资本多动力驱动、建构社会资本多维度网络、促进心理资本多角度提升达到期望适配、专业适配、能力适配、性向适配、组织适配、供需适配,实现就业供给侧场域新形塑,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场域中的贫困生的生存状况,是反映教育公平情况的重点领域。贫困大学生是需要更多关怀的弱势群体,但是资本的缺乏使他们徘徊在场域的边缘,隐私的过度曝光使他们即使退缩,仍然无处藏身,场域中的惯习决定了学校和其中的所有人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这些造成了贫困生的艰难生存。  相似文献   

13.
吴宜涛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9-111,119
"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近几年已引起翻译界的关注。试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这一概念,以杨必经典译作《名利场》为例,通过重构当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翻译规范和译者惯习来分析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的调节作用,以期展示并解释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翻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社会学理论并被众多学者用于翻译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从惯习的定义、特点及其与规范、场域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剖析,旨在挖掘惯习这一概念对翻译研究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场域里,教师行为表现为一种惯习,教师惯习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师的惯习使课堂生活富有效率,但惯习束缚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并掩盖了教师对学生带来的压抑和伤害。教师惯习形成过程不仅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制度历史和观念历史的内化,是教师拥有的文化资本和制度权威的外显,也是社会中其他场域对学校场域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场域和惯习的角度审视教师课堂行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和资本等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人文教学的重要性.具体的实践策略是通过培养生产性双语认知,唤醒学生对自我"惯习"的认知,进而改变思维角度和世界观,最终使高校场域和社会场域的资本分配发生变化,使场域再生产朝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生存于一个受到政治场域"统辖",并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的场域之中,政治资本取代文化资本成为决定场域内部"位置"跃升的主导资本。政治场域与高职院校生存场域内的"支配者"——名牌高校"合谋",采取了"限制"与"赞同"两种统治策略维持着资本分配的"差序格局",高职院校的同质化惯习就是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诱发的。鉴于此,可以从划定场域边界、重塑生态场域、提升场域自觉三重路径出发消解高职院校同质化惯习。  相似文献   

18.
在线教学场域是师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空间,内含结构、资本、权力、惯习等实体要素,并具有关系交联、资本争夺、权力博弈和惯习潜沉等诸多特征。新时期高职在线教学场域存在结构关系失调、文化资本失衡、主体权力失谐、传统惯习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在线师生关系面临挑战与危机,需通过优化场域结构关系、提升场域文化资本、制衡场域权力主体、重构场域良好惯习的策略,改善在线教学场域关系结构,构建在线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是影响文学译本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综合影响。《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一书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出发,依托第一手翻译史料,翔实考察中国现当代经典小说英译本的发起、翻译和传播模式,横向对比分析各类模式的优劣之处。该书发现,译者惯习、资本竞争与场域态势综合影响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的运作,从“由谁发起+由谁出版”的运作机制切入,推导各行动者的独特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译介传播行动方略,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何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是在译者惯习的支配下进行的。从译者惯习的角度解读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巫宁坤的译者惯习对原作选择、原作解读及翻译策略的影响,可以为客观地看待文学作品的译本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