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霞  陈其射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63-65,73
黎锦晖是上个世纪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儿童歌舞音乐的评价仍存有争议。因此,重拾历史遗留问题,将其抽象到音乐美学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结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和论著,分别从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来解析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雷惠玲 《儿童音乐》2010,(12):45-48
20世纪20-3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和表演曲风行全国,有的作品甚至家喻户晓。他从最简单的儿童行为特征出发,用最能上口的旋律创作了歌舞剧和表演曲这两种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形式。有专家评论说,黎锦晖的作品流行不仅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教育也有重要影响。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有如此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作品适应当时的时代思想倾向,具有深刻的美学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3.
黎锦晖是二、三十年代颇有名气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首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体裁。作品中明朗向上的思想基调使黎锦晖的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充满了艺术生命,同时黎锦晖为了普及儿童歌舞剧,创作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把握与表现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以适应儿童的需要,体现了儿童为本的思想;随着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出现和普及,学校音乐教育由歌唱向多种艺术形式并存发展;由于黎锦晖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及其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得作品极富民族特性并焕发着崭新的艺术魅力。这一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全新儿童歌舞剧的创立,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也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儿童歌舞很早就受到了音乐界人士的重视。音乐界老前辈黎锦晖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向教育界大力推崇,其儿童歌舞作品《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也曾在儿童中广为流传,至今仍还有较大影响。这种“载歌载舞”、“边唱边游”的歌舞形式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内容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形式上又能满足儿童的兴  相似文献   

5.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6.
儿童歌舞     
儿童歌舞是儿童通过边歌唱边舞蹈表现儿童生活的艺术表演形式。儿童歌舞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载歌载舞、表演性强的特点。选择的歌曲应紧密联系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选用的音乐应富有节奏感,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歌舞为儿童所喜爱,它是向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极为有力的手段。下面简单谈谈如何为儿童编歌舞。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歌曲。儿童歌舞表现内容要简炼、单纯,主题思想明确,歌词生动形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启发儿童对歌舞的联想与想象。音乐的选择要求旋律流畅顺口,节奏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动感。音乐形象生动具体,曲调规整并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这有利于儿童对歌舞形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更为突出,其对少年儿童的针对性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中所少有的.他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来说,不仅是在对古代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甚至是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浅析,旨在强调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方面的不可抹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黎锦晖是一位活跃于我国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家。"五四"时期的音乐思想受文化启蒙思潮的影响,开始着眼于中国儿童歌舞音乐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黎锦晖所创造的《葡萄仙子》这部儿童歌舞剧的主题思想是保护劳动果实,对儿童的美感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同时,黎锦晖把他所独创的儿童歌舞音乐赋予了教育功能,让儿童在学习音乐歌曲中感受美好的生活,这种教育功能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彝族古代歌舞艺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古代歌舞艺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是彝族人民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彝族古代歌舞艺术认真挖掘、梳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古代彝族文化及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2.
音乐图像学作为一名独立而又交叉的学科,现如今正被一些音乐史学家们重视。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线索进行音乐史研究,是对美术作品中的音乐题材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的有关音乐史。本文从黎锦晖出版的儿童歌舞作品的文字刊物图像进行分析,探索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纯朴童真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儿童形象,进而分析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西汉歌舞艺术的繁盛为史家所公认,在二百多年的歌舞升平中,涌现了一大批歌舞艺术生产者.这一群体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皇室成员、文人、士大夫、民间艺人,他们将歌舞娱乐推向了高峰,极大地繁荣了都市文化,形成了汉代审美文化的尘俗品格,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4.
黄丽香 《家长》2023,(20):141-143
<正>歌舞表演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歌唱和舞蹈的综合体,能使幼儿得到美的艺术的感染。同时,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活跃,正符合学前儿童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征。因此,歌舞表演是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丰富学前儿童情感的重要的途径。然而,当下幼儿园的歌舞表演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开展歌舞表演活动的策略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黎锦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开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艺术形式;推行新的"惟美"的音乐教育理念;推行"平民"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成功探索;创新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专业艺术团体通过文艺舞台将民族歌舞文化得以传承模式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何将这一传承模式得以科学而稳定的发展是当前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文献研读,分别从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研究和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模式价值研究两个方面发现问题,以便我们更深入、更理性、更细致做专门、系统和全面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玉树地区属于康巴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宗教信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玉树歌舞内容丰富,流传广泛,主要有:"卓"、"伊"、"热巴"、"锅哇"、"拉仓"等种类。本文以"卓"、"伊"两种歌舞为例从内容、类别、舞蹈、音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歌舞的特点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慧 《教师》2014,(20):58-58
传承和弘扬我国民间歌舞艺术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应当把民间歌舞艺术作为教育目标。本文将着重对传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五个方面提出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9.
儿童歌舞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已被人们更多的重视和认可。其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学特点和美学标准。在教学中严格把握、突出其美学标准,是儿童歌舞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儿童歌舞教学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尽管当下有些传统艺术曾经一度遭遇了现代边缘化,但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艺术传承传播态势良好,这种局面是由玩灯人横向自然普及机制、花鼓灯传承培养推动机制以及相关文化部门文化策略机制等生态化综合因素促成。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语境下,相关文化部门和群众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民间歌舞艺术的生态化规律和机制,并在文艺工作实践中予以不断地认知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公共文化艺术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