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12年的选秀节目中,《中国好声音》无疑是个大赢家,由它所创造出的话题、收视率都标志着"好声音"的成功。"中国好声音"也成为了2012年新浪十大热词、百度十大移动搜索热词。笔者认为,该节目的成功与它的节目模式密不可分,本文对《中国好声音》的盲选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许继锋 《新闻实践》2013,(12):35-38
核心阅读:第二季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仍用自己无可争辩的数据告诉我们,她依然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足以傲视群雄的最优秀电视节目。在各种大家习以为常的数据背后,是《中国好声音》节目品牌运营策略不为人知的成功密码。数据表明,好声音的品牌优势已然确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超越自我,如何从"优秀"走向"经典"。《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大势可谓"一骑绝尘"。在气温几乎达到"烧烤模式"的2013年夏季,节目影响力也快速达到沸点。  相似文献   

3.
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战成名,引来无数关注。2013年,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首播收视率1.06,份额6.07%,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二者在收视数据上可谓旗鼓相当。《中国好声音》推出时被称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4.
《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正值选秀节目在中国经历"七年之痒",这档号称只选好声音的节目不仅带动了期期同时段第一的高收视率,同时还引发了关于节目模式引进以及本土改造的思考。而贯穿在《中国好声音》中的对赌协议和产业链条的开发,也值得业内学习和深思。  相似文献   

5.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2,(12):29-30
2012年暑期,在"限娱令"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类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异军突起,开播后连创收视新高,还受到了广电总局表彰。"好声音"仿佛一键激活,全国卫视晚间一下子崛起了十多档音乐选秀节目,如广西台的《一生所爱·大地飞歌》、东方台的《声动亚洲》、深圳台的《The Sing-Off清唱团》、  相似文献   

6.
《中国好声音》作为近年来中国大陆最火爆的真人秀节目之一,以"真声音、真音乐、真故事"为节目宗旨,以"励志""专业"为看点,给了外在条件和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展示才华、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一改往常真人秀节目靠"绯闻""毒舌"博眼球的"为秀而选"策略,因此得到了大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丁杨 《新闻世界》2013,(12):32-33
声音元素在电视节目里往往如空气般存在,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当仅仅依靠镜头语言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时,如何巧妙地凸显声音的意义,让画面与声音完美地结合成为了电视人迫在眉睫的任务。从《中国好声音》的火爆到《我是歌手》的升华,可以看出电视人已将声音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本文以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为例,从声音的较量、节目创意以及"中国梦"的折射三个方面分析该档真人秀节目的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柳林岚 《声屏世界》2012,(12):30-32
2012年国庆前夜,随着"淡定哥"梁博凭借一曲摇滚风格的《我爱你中国》在终极大战中以大比分优势荣获年度"中国好声音"的桂冠,陪伴中国观众走过一个夏天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热烈而成功地落幕。这一横空出世的节目从开播就引发了电视和网络互动的热潮:节目首期播出一炮而红,屡屡刷新收视纪录。节目还获得了商家的青睐,一条15秒的插播广告售价高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9.
《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卫视在中国蓝“顶层设计”的感召与呼唤下.积极践行电视创新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时代理念,推出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音乐荡涤、视听享受以及快感冲锋让2012年的整个夏天沸腾了起来.也让“好声音”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中国好声音》以“好声音”、“好音乐”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消解了昔日音乐选秀节目中浓重的“形象意味”,让真实而富有力量的音乐梦想在华丽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四位导师的专业性、选手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内容选择的大众性给《中国好声音》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电视娱乐释放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正能量”与“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邢雪 《新闻窗》2013,(6):51-52
《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星跳跃》号称浙江卫视"中国三部曲",这三档号称"国字号"的节目却不是自制节目,全部是引进海外节目版权,依照制作宝典的指南,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制作的节目。在这个创意匮乏的时代,对于媒体来讲,从海外引进一整套节目创意体系,是控制节目设计成本,迅速提升节目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夏天,以浙江卫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热播为标志,中国电视季播制模式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紧随其后的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1月18日,也就是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到来之前,推出了《我是歌手》第一季节目。2013年夏,万众期待中,《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如约而至,并掀起了新的暑期收视热潮。当人们还在对《中国好声音》结局的讨论余声未了时,突然发现一群明星与儿女在湖南卫视上演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真人秀,亲子教育的话题由此"窜红"。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被广电总局推选为彰显人文精神、锐意创新进取的新节目,到如今《中国好声音》已经走过了三季,并且正在准备第四季的播出。《中国好声音》成功播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类似模仿节目,但是依然没有其他节目可以取代,因此本文以《好声音》节目的实践为蓝本,深入剖析了在后娱乐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电视领域,已经过去的2012年毫无疑问是属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一个《中国好声音》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节目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几年开始回暖于电视屏幕,它们真的要"复活"了吗?回溯历史,几经波折。但就近十年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而言,有复活就意味着一定有着曾经  相似文献   

14.
2012《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了,2013《中国好声音》正在卷土重来,在大家期待第二季"好声音",期待更多草根歌手出现的时候,让我们再度回顾2012年的"好声音",从各方面剖析节目的内容,使其立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虽然这档节目的结果有争议且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电视节目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能以如此的热度覆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引发了社会"好声音"现象大讨论,都是值得业者思考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5.
周敏 《新闻界》2012,(24):33-36,46
2012年夏,《中国好声音》引发收视热潮。《中国好声音》一炮走红的原因何在?好的制作理念是一个栏目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交汇、故事性与情感性的交融、延宕性与颠覆性的升华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好声音》的制作特色。同时,《中国好声音》的制播分离、导师技术入股、前后期开发、电视品牌意识也值得业界学习。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选手背景的真实性、节目的原创性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6.
包书琴 《报刊之友》2012,(11):106-107
新一轮的音乐选秀节目让这个夏天更显炙热,也使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再继《超级女声》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文章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通过观察新浪微博中粉丝关于@中国好声音的上万条评论,发现随着节目的播出,粉丝们对其的态度从一致好评转变为多层次声音交织。进而从粉丝对该节目的评论中发现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照搬”外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不完全公开与透明、商业化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应重视学习创新、观众需求的满足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好声音》开启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向"大片时代"的转型。在《中国好声音》之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收视和社会效应。"以精英的实力打造大众文化",综艺大片就这样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品牌栏目创造的骄人业绩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大片战略有可能带来的危机和负能量。  相似文献   

18.
徐立军 《视听界》2012,(6):124-124
《中国好声音》的音量的确是足够大,节目落幕了,回声仍然嘹亮。全球巡演的日期已经排定,关于明年第二季的嘴仗还在打。有人预言了,明年的中国电视荧屏必定出现许多的“声音”,音乐类的季播节目可能会接踵而至、铺天盖地。不过,也有可能因为《中国好声音》,会有频道放弃做音乐节目的计划而改弦更张。《中国好声音》的运作团队灿星制作也大火了,眼下与他们寻求合作的卫视频道大概排队了。  相似文献   

19.
李威 《视听界》2014,(5):25-28
在国内广电纷纷探索制播分离和产业转型改革的当下,灿星节目制作公司的成长路径和创新方式具备参考和启示意义。本文以灿星的王牌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为例,分析了"灿星系"节目的制作特点,剖析了灿星的产业经营模式,希望借鉴灿星的成功经验,给予传统电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0.
覃晴  谭天 《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