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相似文献   

2.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正处于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的年龄阶段,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为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可以尝试在朗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审美表达是现代儿童美术欣赏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欣赏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欣赏与评价并行,让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那怎样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呢?一、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欣赏的要点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对作品的特征和内涵做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教育规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鼓励和欣赏的,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图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者等级了事。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宣判,缺乏反思意识。那么,教师应用什么理念和方式来欣赏和评价儿童绘画呢?一、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欣赏儿童画对于成人来讲,要评价、欣赏儿童绘画。应了解、理解儿童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欣赏美术,小学欣赏美术教学当然就更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笔者通过大量的美术教学实践,发现了很多小学欣赏美术教学的规律。一、选题和内容是"首要"为了启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欣赏课堂上,教师会增加很多欣赏的东西。但在课堂上,教师总是站在自己审美的观点上,向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都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无法积极地进行认识和鉴别,使得学生在绘画过程当中整体的水平也偏低。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础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力度。本文就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性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高静 《少年世界》2018,(1):34-35
活动背景:音乐欣赏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以及打击乐活动,都离不开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而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音乐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欣赏评述课往往被当作最不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们只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的熏陶。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欣赏评述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0.
<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特别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极大的可塑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对这些还处在成长期的儿童有着莫大的影响。但是可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益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美术欣赏课中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常常在上课开始出示作品后,便一讲到底,欣赏成了“讲赏”。有的时候在作品分析中老师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那么,美术欣赏课究竟怎么上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欣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美术欣赏课是把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文学欣赏的手法,创造审美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将美育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的欣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使欣赏教学本应具有的人文内涵和功能有意无意地被弱化了。  相似文献   

15.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由此可以看出,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效果,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那么如何上好欣赏课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赵海阁 《吉林教育》2006,(12):50-50
当前,在美术欣赏课中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常常在上课开始出示作品后,便一讲到底,欣赏成了“讲赏”。有的时候在作品分析中老师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那么,美术欣赏课究竟怎么上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在阅读教学中又占有很大比例。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的剖析,轻审美和欣赏。本文试谈散文教学中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品味。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审美感知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理解什么是审美感知,并利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来增强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往的美术欣赏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教师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作品本身的知识、技能与作者生平趣闻的讲解,而忽略学生的欣赏态度、欣赏习惯养成与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美术作品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往往要求过高、内容过多、任务过难,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总是采取“灌输”,导致了欣赏课学生主体参与不足,学生学得很累。对美术欣赏的兴趣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儿童学古诗,要理解词句的意思,领会古诗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照自己的理解就意思讲意思,让学生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