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能让学生提前感知,增强期盼;学生预习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我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课文中不甚理解的部分提前思考,并能在课堂学习中倾听老师讲解,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和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一、强化预习意识1.提前预习,侧重点听课现在,每门功课的任务都很多,学生负担很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忽略预习,认为预习可有可无。反正老师课堂上都要讲,又何必浪费时间呢?长此以往,学生干脆就不预习了,这给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通过预习,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自己借助学习工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预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什么是预习?就一般意义来说,预习即预先学习,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教学初始时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预习,数学老师中通常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预习就是学生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第二天的学习内容;还有一种是老师总是心存顾虑,觉得学生预习没有必要,有些知识不能让学生预习,预习后没法教了,等等。因此,对于预习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学生应该怎样预习,预习后老师该如何去教……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地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顾虑重重,普遍认为:预习了,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对于预习给予恰当的定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预习是学生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仅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认为数学预习是鸡肋,丢了不舍得,留着没用处。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若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上课时会缺乏求知的欲望,养成不好的听课习惯。在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后,上课老师如何讲?对学生学习数学到底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听课时就会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既节省了老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有效预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毅 《教师》2008,(7):18-19
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提前学习教材的活动。预习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问题。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由于外在的客观条件不足或者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有缺陷,对教材知识出现了疑问,导致学习实践活动无法继续进行的一种中断状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持续性学习的动力之一。通过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预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如果不能解决,就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加深自己的理解,解决“中断”的状态,将学习过程继续下去。由此可见,发现问题的策略在预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13,(4):21-22
1.“预习一听讲一复习”三环学习法 有经验的学生总是在上每节课之前提前把老师要讲的内容认真看一遍,并做好预习记录.标明哪些地方不懂或一知半解以及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就不会太费力了.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预习的不足.哪些地方重点、难点抓得不够.在下次预习的时候更能抓住脉络.形成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吴韡 《生活教育》2008,(11):60-60
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课前的学习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如果只听老师讲课,而不预习,只能记得所听内容的15%:如果只看书而不听老师讲,只能记得所看内容的25%:如果先预习,再听讲,就能记得所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11.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2.
数学"问题探究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本着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宗旨,着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 一、养成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军事上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一说,此话用于学习上也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只有自己先通过预习,才能初步弄清老师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和自己对这一内容存在的疑惑,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有选择地集中精力去听.主动地去学,而不会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当然,让学生预习,教师不能只是丢给学生一句话:"大家去预习."而应针对预习内容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提纲要能体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尽量能让学生看得懂,使学生能学有所依.长期坚持,形成预习习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学生都想学习好每门学科,成为优秀学生。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感到功课太多而学不过来,以致不大喜欢的那一科就成了差科。其实,不是化学太难,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很快提高化学成绩。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14.
吴云飞 《成才之路》2013,(27):34-34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阵地,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让课堂成为孩子全面成才的主阵地,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一、课堂交流:每个孩子的机会是均等的我通常在课前设置一些预习类的问题让孩子回家预习,课上请那些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孩子对预习的问题进行阐述,并  相似文献   

15.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一英语较初中英语难度跨度较大,课文较长,加之高中教师多用英语授课,如果学生不做课前预习,就有可能跟不上老师所讲的内容,造成一开始就掉队的结果。因此,学生在课前把要学的生词、课文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加强上课听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经过预习的学生上课时听课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会大大提高。当然,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有一定的措施做保障。1.教师提前布置要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以及  相似文献   

16.
初中英语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系统学习英语的开始,学生们对英语的理解,还处在好奇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英语课堂教学,老师的每一次英语陈述都会让学生觉得好奇,觉得很好玩,这就会让学生想去学习英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好坏都跟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关,教师如果让他们"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要指引学生学会提前预习,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复习功课。  相似文献   

17.
<正>习惯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模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课堂学习的起步。预习能让学生明确目标,提前感知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等,增强对化学课堂学习的期待。学生预习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实验、操作等活动试图自我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课本中不甚理解的部分提前思考,并能在课堂中倾听教师  相似文献   

18.
子建 《家长》2010,(8):55-56
1.“预习—听讲—复习”三个环节的学习法 有经验的学生总是在上每节课之前提前把老师要讲的内容认真看一遍,并做好预习记录,标明哪些地方不懂或一知半解,哪些是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就不会太费力了,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预习得不足,哪些重点、难点抓得不准,在下次预习的时候更能抓住脉络,形成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不会预习,课上不会听课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老师们"督促"型的学习,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阶段同样可以如此,他们课前不会预习,坐等老师上课,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老师要求预习,他们也只是草草看过几眼,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也就很难理解课本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不会想到去刨根问底.有的学生就像录音机,老师讲的内容全听全录,一字不漏;有的学生边听边记,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问题却也是一堆又一堆;也有的学生只  相似文献   

20.
陆菲 《教书育人》2014,(3):55-55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时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数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讲,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