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国新办26日举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针对此前"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以及"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类"的说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教育部将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有媒体提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一些普通高校要转型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查宝珠 《学语文》2014,(4):54-55
一、由"江南十校"考题看安徽省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被誉为"引领高考复习备考的风向标"的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在2014年3月8日落下帷幕。就语文考试而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那当然要数作文题了: 一串葡萄有很多吃法: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好坏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  相似文献   

3.
张静 《文教资料》2011,(20):52-53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开民智"、"育人才"和"新民德"的文学创作思想,以报纸为载体,发表大量抨击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时事小说等实录性文学作品。十九世纪末,文艺小报也被赋予与文学作品同等的历史使命繁荣起来。这些文艺小报促进了晚清文学的发展,体现了"消遣娱乐"和"新闻政治"等方面的文化效用。  相似文献   

4.
异地高考"破冰"、自主招生"掐尖"、农村生源"升学难"——渐渐驶入"深水区"的高考改革也逐渐面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高考的主要目标是选拔人才,但选拔人才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相似文献   

5.
论语     
长久以来,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以高考成绩排序作为录取基本依据。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但是并不十分科学。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查,而并非“一考定终身”。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教授在盘点2006年复旦大学高考录取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6.
杨宏杰 《辅导员》2010,(14):12-12
2010年江苏高考的一篇高分优秀作文被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专家高度评价为"奇文",后却被网友指出此作文与作家李汉荣的一篇发表作品相似度很高,乃"抄袭"之作。有人说,抄袭源于现行道德教育的缺失;有人说,天才从模仿开始,抄袭也是一种学习;有人说,当下,学者、教授造假成风,大环境如此,怎能苛求孩子"出淤泥而不染";有人说,抄袭就是舞弊,不该姑息纵容……  相似文献   

7.
高考制度在我国长期被视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考本身虽然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究其本质,它毕竟只是一种普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它并不具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和能力。目前我国高考改革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和阻碍,正是由于高考被赋予了太多它本身不该也不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因此,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才是目前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8.
“蓝印户口”、“购房人户”表面上看是一些地方刺激经济的政策,但实际上则是“经济搭台,教育唱戏”,为一些“外来的”学生参加高考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人认为,此举导致高考移民合法化,对教育公平形成挑战;也有人认为,这是打破高考地域限制的尝试,可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嘟嘟嘟……"又有人给我发电子邮件了,正在电脑上做功课的我急忙把电子邮箱打开,电子邮箱的标题是:欢迎下载《考试作弊大全》电脑软件。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制过于片面和功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录取形式,是我国高考录取体制和方式的重大改革,如能坚持和不断改进,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胜利 《高中生》2012,(9):47-47
成绩中等的高中生,是最容易出现"黑马"的一个群体。可惜很多人空有"黑马"的想法,却缺乏"黑马"的心态。这类高中生如果能打开以下三种心结,就很有可能成为高考耀眼的"黑马"。  相似文献   

12.
郭霞 《今日教育》2012,(5):68-69
"时代感"是思想政治课的一贯要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与时政形势紧密联系。传统做法是在高三阶段进行专门的热点专题复习,效果往往不佳。我的做法是从高一开始把时政引入课堂。有人说,基础年级学习时政没用,高考时新闻都成旧闻了,殊不知,时政虽然过时但用时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留下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高层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正式把"微写作"纳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并赋予10分。于是,有人惊呼,"微写作"的时代又要到来了。 其实,微写作并不是什么时髦名词,也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只不过原先叫"小作文",现在穿上了一个"马甲"。要想真正地认识这类题型的特征,我们还是首先把镜头拉回去看看。  相似文献   

14.
高考全国卷第I卷的现代文阅读,与第II卷现代文的阅读相比较,有人称之为"小阅读",也有人称之为"社科文阅读"。从近几年高考卷上看,此题不仅位置稳定,且文章选材题型设置也很稳定。这个小阅读设置了三个选择题共九分。第一小题旨在落实"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王耿 《文教资料》2011,(19):78-79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的一道查找加点字读音错误的题目中出现了"不掘不挠"一词。该成语中的"掘"字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有人认为此处本该是"屈"字,"掘"字为错别字,有的人认为不是,一时争论不止,难辨是非。作为在全国极有影响力的高考试卷,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作者经过多方查找资料,从汉字演变的角度分析"掘"与"屈"字的区别,求证出此处的"掘"字确系一个错别字,从而纠正在高考试卷中本不该出现的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说高考制度是教育首恶,欲废之而后快;有人说高考30年来功不可没,目前仍是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也有人说旧的高考制度已经穷途末路,必须进行改革。争论从未停止,改革也在全国铺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改革方案。根据这套方案,高考将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消息一出,社会反响强烈。高考改革箭在弦上,教育生态务实重置  相似文献   

17.
鄢文龙,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模糊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解释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微言     
熊丙奇:高考后的"醉生梦死"谁之过?高考结束后,各地都传出高考生"一醉方体"的新闻。经过"高强度"的高考之后,考生适当放松无可厚非,但放松变为放纵,则很不可取。这暴露出两方面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把高考作为求学的终点,认为学习学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二是学生没有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必须改变目前的升学教育体系,不再围绕升学而办学,而应围绕学生的终身成长办学,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青少年展现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陕西教育》2014,(7):93-93
国新办6月27日举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针对此前“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以及“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类”的说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