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经历了三种水平:即内容层面的"陶冶论"水平、方法层面的"技艺论"水平与目标层面的"目的论"水平.未来体育课程美学的研究将实现四个转变:一、体育课程对美学的借鉴将走向"世界观"水平;二、体育课程审美的价值研究将走向"生存论"范式;三、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将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走向审美过程;四审美性体育课程的创造将关注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人生论美学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新实践美学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史地来到了将人的自身生产从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进行透视的交汇点上.新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为新实践美学统一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来阐述人的自身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实践美学紧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关键环节,从审美关系出发去研究人的自身生产,把人的本质研究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新实践美学的现实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于人的自身生产的研究走向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是美学家;他没有留给我们以系统的美学论述,更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但是,鲁迅对美学有相当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鲁迅的美学观,而是试图运用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模式,就鲁迅的有关美的本质,美与真、善等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审美的个性化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修养论美学,是一种侧重于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美学,而不是探讨美是什么的美学。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的审美范畴,更符合庄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特点。庄子的审美异同论建立在对审美关系考虑的基础之上,并不能用相对主义美学加以概括。实际上,庄子有些从字面看来所作的关于相对美的论述,恰恰是讲美的绝对的同一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审美价值理论研究》把邓小平的美学理论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系列上的审美价值理论 ,是一个很有新意、合乎实际的看法。把形成了系统、科学、具体的审美价值论体系的形式揭示出来 ,是其重要历史使命。深入研究被长期遮蔽了的价值和审美价值问题事关重大 ,又刻不容缓 ,本书在这方面的研究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但鲁迅自己却不止一次地对它的艺术性表示不满.其原因在于鲁迅在批评自己作品时所秉持的是"独创"、"藏锋"等现代小说观念,它们的出现与晚清民初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发生相关.鲁迅在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生成过程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美学原理的科学整体研究方法以及科学主体论思维体系对现代审美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当代室内设计是在审美原则和实用原则之间寻求平衡并力求同一的整体性设计,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同一是它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审美论是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文艺观,随着现代向后现代的发展,这种文艺观也在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反思。而现代性则是这种反思最宏大的历史视域。当前的现代性和美学研究已经揭示出文学艺术是审美的或美的文艺(fine art)概念的现代性质以及美学的现代性性质和它规划下的审美的现代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揭示出文学、审美及其理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和话语与现代性及其话语的共生关系.而现代性是我们处身于其中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本体论的、目的论的、决定论的元话语实践.它直接造成了我们目前的生存境遇。如此看来。在现代性视域下。我们才能看清当代文艺审美观的深度根源、价值、问题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审美价值理论研究》把邓小平的美学理论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系列上的审美价值理论,是一个很有新意、合乎实际的看法。把 形成了系统、科学、具体的审美价值论体系的形式揭示出来,是其重要历史使命。深入研究被长期遮敝了的价值和审美价值问题事关重大,又 刻不容缓,本书在这方面的研究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典论.论文》作为魏晋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注重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发现,使文学回归对自身审美的追求,使美从道德的光环下解脱出来,开始踏上寻求自身美学特质的征程,也因此开掘出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审美价值问题是现象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杜夫海纳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认为审美价值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就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次,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是作的创造,它同时还指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读的能动活动;最后,审美价值的存在的根源在于作品对存在深度的揭示,审美价值是存在深度(审美对象的深度和审美主体的深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它处于美学的中心地位。意境是在审美的背后,不断发生且发展出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及历史的含义。本文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的视角,探索"物化"、"心物交融"、"言意之辩"等方面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揭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意境美学源发和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美学教材相对集中地关注到艺术美学,把艺术看作是探讨美学各种问题的核心领域甚至唯一领域,自然美学则比较少。自然美学的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种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学教材中自然美学的地位。这两种美学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我们应该将自然美学融入审美知觉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形态论和审美教育论等美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相对合理的美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图书出版美学是研究图书出版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图书;出版;材料。它具有四个重要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广域性;动态复杂性。逻辑构架包括图书出版美学的文化定位和哲学定位,美是如何实现的,图书美的内容、形式及其历史变化和图书的审美价值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三论”  相似文献   

20.
在汉斯力克之前,受情感论体系的影响,音乐美学界一直侧重于从人绝对主观的情感角度出发,来审视音乐,从而忽略了对音乐自身音响价值与意义的关注.汉斯力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正是将人们的目光从以人为中心、过度关注音乐本身以外的情感作为审美对象,直接拉回到对音乐内部的审美研究,使音乐审美研究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