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3.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以其自然主义著称,其心性论正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保持和顺应天然之性,因而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不起“机心”,弃绝是非善恶之争,泯灭分别对待之想,逍遥无待,纯任自然。《庄子》哲学在中国传统心性论中大放异彩,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主要表现为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和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论以及“心斋”、“见独”“坐忘”之修持方法。解读庄子哲学思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就要通过庄子所倡导的修持方法,即通过“心斋”、“见独”,达至“坐忘”,进而彻悟“无为”,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之地。  相似文献   

6.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学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在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庄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所以万物平等,这为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述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庄子思想所蕴涵的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责贱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等思想智慧,可以使当代人反思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完善环境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7.
论述慧远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即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这也是慧远佛学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于神不灭论,文中阐述慧远形灭而神不灭的看法、论证其形神是相离相异的观点、以及提出其神是万物本体的论点。对于因果报应论,作者认为慧远是以神不灭论思想来论证三世因果报应论。  相似文献   

8.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9.
圣人作为一个中国哲学的范畴,在与道的关系中表现为知“道”者;在与人的关系中体现为理想人格模式;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构建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点。在这三个关系的会通中,它联系着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社会,并将这两个方面一统到一起,成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同构性进行分析,认为:《易经》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的同时也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本体同构的思想源头;道这一内涵丰富的万物本体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上的本真存在;气则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下的道器载体.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神灭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范镇以“形神相即”反对佛教“形神相异”、以“神灭论”反对“神不灭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该文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形、神、劲、律”由内而外,由形到神,完美地结合,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四大要素,其中神韵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所谓“行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即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神韵之美。文章从“形神劲律”的含义以及要求出发,着重探讨古典舞的内在灵魂---神韵,以《书韵》和《春闺梦》为例,展示了中国古典舞四要素的完美融合,突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指出“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但又存在着片面性;进而论述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形散神聚”、“神散形聚”、“形神皆聚”、“形神皆散”。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段话指出,“神思”的实质,乃是作家的精神从胸臆中逸出而与物象相遨游(“神与物游”),这是刘勰用自己的语言对创作过程中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的描述。刘勰告诉我们,“志气”是“神思”的关键。这个关键如果不开通,精神就隐遁于心中,“神与物游”的妙境就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形而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武术儒学思想进行再审视。分析从形而下视角审视传统武术儒学思想的意义,探析传统武术的根基,对传统武术的“道”与“器”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即身而道在”,而非“我思故我在”,身体技术动作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而只有“道器合一、身心一体、知行一体、打练一体”才能真正赢得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四、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中最足以表现阶级性的部分,而他的人生哲学,又是和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相联系着的。我们知道: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所以我们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应该从他的天性论下手。庄子学派说: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废都》发表之初,评论者多是着眼于其“形而下”的外在表层“生态”,或认为它是一部低级趣味的流氓小说,或认为它是一次“躲避崇高”的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或认为它是“没有灵魂”的“生活流”。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更多的评论者透视出了作品“形而上”的内在深层“灵魂”,认为它是一部表现社会转型时期城市文化中人文知识分子沦落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在老庄道家思想视野中,“以物观之”以道、物相互割裂为前提,是一种隔绝天地万物玄同关系、滞留于世界表相的思维方式;“以道观之”则以道、物融贯合一为基点,是一种提升到大道高度看待宇宙世界和天地万物的道性思维方式。“以道观之”思维方式从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本体与表相、人性与物性四个向度超越了“以物观之”思维方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学科领域思维方式的坚实思想基础,更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