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管理》杂志创刊。社长老史约我为刊中“名稿档案”专栏撰文,使我又回想当年…… 曾记得,有位新闻学研究者在《试论优秀新闻作品的历史性》一文中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在全国影响最大,可称范文的不碎的“易碎品”,当属《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等篇。然而,到了1996年,不料想健在的“阶级弟兄”们事隔36年回访北京恩人,激起社会涌动跨越时空的真情,又为那篇报道谱写了动人的续篇!  相似文献   

2.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王石、房树民采写,原载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通讯。当年2月2日,山西平陆丰南公路施工现场61名民工集体中毒,这就是著名的"平陆事件"。  相似文献   

3.
纵横合式通讯结构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层次。 王石、房树民采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形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而更多的事件,只有深入地挖掘之后,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意义。即使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的事,也有在认识上的深浅之别、宽窄之分。当时,报道抢救山西平陆61个中毒民工事件的,并非只有这么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什么惟独这一篇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呢?那是因为这一篇不仅对事实挖掘得深,比其他的占有更多的材料,而且作者的视野广阔:把61个阶级弟兄的命运同全国人民的关注,把首都北京与出事地点,紧紧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把一个人发生了困难,就有成百上千乃至上万的人,向你伸  相似文献   

4.
说来话长。《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采访、写作和发表,距今已有22个年头了。通常,有些事做过后便遗忘了,而这篇报道,却使我们常有记忆犹新之感。这也许是由于深深的激动强化了记忆的缘故,所以我还能写出这篇回忆。这篇报道发表于1960年2日2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即全文转载,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选集》开卷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毛泽选集》(包括分卷本、四卷合订本、横排本、横排普及本)中,都注明这篇稿件的著作年月是1926年3月。近年来经过党史工作者、党的文献研究者的努力,收集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几种文稿,把它的著作日期提前到了1925年12月。从已发现的版本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早是在1925年12月1日出版的《革命》半月刊(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第4期上发表的。1926年2月1日又在《中国农民》(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第2期上刊载,并作了个别文字改动。中共汕头地方党和共青团组织主持创办的汕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用新知识、新观念写新闻》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2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后来又写了一篇《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先后在2010年6月的《中原声屏》(内刊)和2011年2月下半月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8.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界》2012,(6):107
《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于2012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舍我文选,包括新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和早期作品十二篇(包括新闻作品、诗作和译作等)。第二部分为当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和《香港立报》的总编辑、总经理、主笔、副刊主编撰写的短论的汇集。第三部分为"成舍我先生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体较之其他宣传媒体来说拥有众多的受众。但是,如何将广大电视观众的眼球从纷繁的电视频道中吸引到县级的本地节目中来,就需要我们在自办节目尤其是定时播出的新闻类节目的创新、创优上做好文章。下面,本人就结合工作实践中采写、编辑的一篇获奖作品《老鹰灯的"控诉"》谈谈自身对电视新闻创新的一些初浅的认识。以下是本稿全文:老鹰灯的"控诉"我是那盏位于县城人民广场上方树林里的"老鹰灯",才安家落户到这里没几天,就目睹了那些讨厌的家伙如何残害着我的弟兄姐妹们。今天,我就向大家控诉他们的"罪行"。  相似文献   

11.
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起 49年前的1960年2月28日,一篇名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长篇通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随即被各大媒体相继转载并迅速蹿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各种宣传材料广泛引用,并成为中国新闻宣传的名篇佳作进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底,一篇重提“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稿件到了《记者观察》编辑部的案头,这是山西省平陆县原纪委副书记李敬斋发来的。对于新闻而言.这一发生于1960年、曾经引起过全国轰动的历史事件,自然是陈年旧闻了,似乎报道价值不大。但出乎意料的是,编辑部的同仁却对此事表现得饶有兴致,“这61个人中还有多少人健在”  相似文献   

13.
读中学时,曾有一篇课文让我们读完之后,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下课了,还在紧张着。紧张之余,唯留一种友爱互助的伟大精神,长久地感动着我们。那篇课文叫《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今天,读完另一篇文章以后,那种久违的感觉再次震撼了我们内心的平静。这种震动源自于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大无畏的、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重的时代战斗精神。这篇文章就是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惊心动魄35分钟》(刊《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第一版)。这篇通讯是如何感动读者的?主题突破“惊险”,彰显大无畏的时代战斗精神这篇通讯写的是空军某…  相似文献   

14.
十一、平民法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从平民的角度写会议、写新闻、写领导人,新闻就会显得很亲切,领导人也会显得很亲切.2003年"五四"青年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清华大学看望广大青年学生,并与同学们座谈.当时正是"非典"非常时期,座谈时,总理满面笑容,跟同学们说:"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多亲切的话语呀!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十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细节,写出了一篇别开生面的特写《"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  相似文献   

15.
邓拓是人民的新闻家,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新闻生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开显露,作为一个年轻的史学家他已经写过多篇历史文章.1937年11月7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创刊,在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后,邓拓就参加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来了,初来时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主任,以后又担任社长、总编辑等职.1948年6月15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邓拓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一直到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被迫离开报社.离开《人民日报》后,他到北京市委的理论机关报《前线》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的新闻人生,邓拓为我们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6.
《找个烟头不容易》(载华北石油报2002.9.25)这篇新闻,在某些人看来,或许从标题到内文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称许。但是,我恰恰喜欢它从“寻常”中显得“非常”的写作特点。首先,它能巧选角度。反映安全生产的稿件,诸如采  相似文献   

17.
高伟 《传媒观察》2003,(7):53-54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流行,被誉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传媒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作为新华报业集团最年轻的媒体——新华报业网(www.xhby.net)的记者,我在2002年12月27日采写的一篇《南水北调工程上午开工》获得了2002年度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年度好新闻  相似文献   

18.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9.
当看到2007年9月17日郑州某都市报的一篇报道《"爬行女孩"小艳丽三上手术台》时,我感觉很不舒服,啃了一半的面包再也没胃口吃下去。这篇报道讲的是郑州某医院为一个  相似文献   

20.
我这个人很笨,虽是新闻圈中人,却很难得在采访第一线冲冲杀杀。对于别人的报道,也自感不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困难,从不敢去品头论足。可是,看了范敬宜同志近期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的五篇短新闻,却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评头论足”的强烈愿望,是这五篇短新闻震动了我,抑或是自己的旧观念受到了冲击,连我自己也闹不清楚。先说说范敬宜同志这五篇短新闻吧。它们是:《中国日报出了个好点子》(5月23日)、《“老外”开始怕“老乡”》(5月28日)、《二纺机B股上市在即》(5月29日)、《再给后代5000年》(6月1日)、《金发碧眼学苏绣》(6月16日)。五篇短新闻,均刊登于经济日报一版,而且都加上了花边框。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这样认为:短新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短,短到行文中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新闻要素又不能缺,该交待的要交待,该说明的要说明。要短到在一篇三五百字的新闻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