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她时代""她经济"等族词为例探讨其语言学及社会语用基础,剖析这些语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当今社会女性社会地位、消费心理、消费结构的变化,力图揭示围绕着"她消费"(女性消费、个性消费、网络消费)而形成的特有的"她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作女”与时代、“作女”与社会、“作女”与男人、“作女”和女人等角度,揭示女人自身的矛盾和弱点,感受白领女性的张狂、迷惘与尴尬;从而探讨“她世纪”中城市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渴望找到更为贴切更富表现力的词语来描述身边的事物,因此语言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说法,"她世纪"就是其中一个。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女性写作盛况空前,写作进入 "她世纪"(绿色建材网2004年4月14  相似文献   

4.
边小玲 《学语文》2005,(3):46-46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有了一种命名生活的激情.渴望找到更为贴切更富表现力的词语来描述身边的事物.于是,语言中涌现出许多新概念、新说法.“她世纪”就是其中一个。近几年来.这种说法在各大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上频频亮相.成为点击率颇高的“词语明星”。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我的“她”     
我的父母和长官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出生早。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中没有哪一天我不属于她,不受她的驾驭。她日夜都不离开我,我也没有打算立刻躲开她。因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牢固的……但是,年轻的女读者,请不要忌妒……这种令人感动的关系给我带来的只是不幸运。首先,我的“她”日夜不离开我,不址我干活。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是不够用的,提出用“她”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当时胡适主张用“那个女人”,周作人主张用“伊”代替,辩论结果,“她”字终于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  相似文献   

7.
“她综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女性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从节目的内容、主体、样态、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打破人们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女性的生理认知,瓦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且多维度折射出新时代女性的群体镜像,具有赋权女性话语重塑、扩展女性空间边界、推动女性身份转变以及重构女性价值等功能。然而,“她综艺”在表现女性的生活、情感、职业等方面的同时,陷入女性身体消费的误区,将女性作为男人凝视的对象,对其进行规训与物化。基于此“,她综艺”要注重整合内容生产、增强受众黏性,从而实现女性价值在当下社会的广泛传播,凝聚女性群体“她力量”,共创女性美好“她时代”。  相似文献   

8.
孙冉 《云南教育》2007,(11Z):3-5
公元1853年,也是太平天国三年。这一年,南京才女傅善祥走进科举考场。随后,她荣登魁首,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话题超女。她是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中诞生的惟一一名女性状元。  相似文献   

9.
“们”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范畴的后缀,用在代词和指人名词后边表示多数,如“我们、你们、他们、战士们”等。指代男性群体时用“他们”,指代女性群体时用“她们”。当指代群体中有男有女时,不少人常常写成“他(她)们”。如: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化、情绪化向学术化、理性化的转变,是前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变的主要标志,"她世纪"的中国女性主义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从性别对峙走向多元化书写。在女性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她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大都从喧嚣和骚动中走出,从解构转向建构,进入到一个相对平静的建设性时期。"喷发式"的发展势头减弱了,少见有出类拔萃的重头论著,但一批有创意的出版物和新著的问世,一批理论新人的登场,使这个领域充满了新的生机,我们仍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12.
《小猴子下山》中用“它”,《小壁虎借尾巴》和《骄傲的孔雀》中用“他”,《燕子飞回来了》中用“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性别议题在当下仍是一个热点话题,骆平自身的高校女性知识分子身份使得她在创作中十分关注性别问题,作品多选择“她题材”,尤其关注人到中年后的境况。女性题材与中年危机的叠加,让骆平小说本身充满着十足的话题感,也使得作品有一种深度介入现实的取向。骆平的小说既是女性写作的典范,也有一种知识分子书写的共性,对知识分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嘲讽,同时在一种自反式书写中,接续启蒙传统。与此同时,骆平的小说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超越单一性别的凝视,也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分子批判书写,将这些议题转换为一种民生关注,是一种及物的写作。骆平的小说风格有一种明显的转型历程,这一过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半糖”哲学,这是对中国古典生存智慧的效法,这其实是解决诸多生活问题的秘籍,也是化解身份焦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流派的互补性与“新认知主义”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中流派的互补性,认为由此形成一个“认知-功能-形式”三位一体的“新认知主义”的语言研究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从前几年就开始流行的女生中性化装扮、做派再到如今的伪娘风靡一时,咱校园里是否也受到了这一波潮流的影响?如果你身边的同学中出现了中性女生或伪娘,你会怎么看待她(他)们?你能接受吗?你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态与她(他)们相处?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变化又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处于“共变”之中。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变化因素,它能迅捷、灵敏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汉语新词语“XX体”词族的出现反映着当代社会中网络文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关注。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已出现的“XX体”类新词的产生机制以及产生原因、社会语言学功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认知视角下的汉语“心”:文化、身体和语言》这本著作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和研究汉语“心”的隐喻概念化。该书用认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心”的概念化,理解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认知的体验性质,以及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火星文”的生态语言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解析新兴的网络语言——“火星文”。指出“火星文”顺应科技发展需要,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社会观,并指出了“火星文”破坏了语言环境,因此需要对它加以规范,以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陆观  刘冬冰 《文教资料》2011,(30):31-33
“没魂”和“没根”在南通方言中是最常见的表示主观程度的最高级程度副词,两者在南通方言的各种语言环境中几乎可以互通。本文使用最新的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南通方言区的“没魂”和“没根”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证实“没魂”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变式。  相似文献   

20.
柳学永 《考试周刊》2009,(32):32-33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汉语中的“眼”的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了两种语言在“眼”的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眼”的表达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这是因为英汉人体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即认知的普遍性。同时,英汉人体隐喻在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